多彩基层丨青春筑梦北疆 实践赋能青城 —— 呼和浩特2025年大学生实习实践交出青春答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0:54 1

摘要:青春当归处,奋斗在故乡。2025年盛夏,呼和浩特市“青子归城”实践研学活动与“青年青城汇”品牌活动同步启航,为区内外大学生搭建起“全年常态化+暑期集中化”的实践舞台。自活动启动以来,呼和浩特市团委联合多部门紧密协作,系列活动覆盖全市各旗县区、和林格尔新区及重点

青春当归处,奋斗在故乡。2025年盛夏,呼和浩特市“青子归城”实践研学活动与“青年青城汇”品牌活动同步启航,为区内外大学生搭建起“全年常态化+暑期集中化”的实践舞台。自活动启动以来,呼和浩特市团委联合多部门紧密协作,系列活动覆盖全市各旗县区、和林格尔新区及重点产业园区等,累计开展实践活动超50次,吸引超过1000名呼和浩特籍返乡大学生参与,在青年群体中形成“返乡实践、扎根北疆”的热烈氛围。这一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接触社会、提升能力的平台,更强化了青年与青城的情感联结,进一步完善“校地同向、供需对接”的人才交流网络,为呼和浩特市集聚青年智慧、推进“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注入了鲜活动力。

一、聚焦战略需求,精准锚定实践方向

立足呼和浩特市核心战略领域,明确实践活动“凝聚青年力量,赋能首府发展”双目标,围绕人才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民族团结等重点方向,精准匹配高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发展需求,形成以共青团为主导、多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支撑体系,为青年学子创设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和实习岗位。“青年青城汇”吸引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长安大学等21所区内外高校31支实践团队赴呼调研,覆盖260余人。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直播带岗等形式,探索校地协同新模式,加强区外青年对呼和浩特的深度了解。“青子归城”实践研学活动,从“需求摸排——岗位匹配——过程管理——离岗评估”的全周期服务,到红色教育研学、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路线定制,从设“长期实习岗”“短期实践岗”平台搭建,到聚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开展深度调研,让学子们真切体会到这座城市对青年成长的全力托举。

二、搭建多元平台,丰富实践载体内容

(一)沉浸式职场历练,实打实本领提升

为助力青年实习就业、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服务呼和浩特市发展大局,呼和浩特市团委积极联动300多个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与发展需求,提供2000余个优质实习岗位,创新打造政企实践项目。830余名学生前往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政务实践,深度参与政策起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日常工作,在实践中增进对呼和浩特治理体系运转模式的直观认知。170余名学生赴本土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岗位覆盖财务专员、短视频编导、跨境电商运营实习生、产品质量化验员等多个领域,融入企业日常账务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电商平台产品管理、食品生产关键控制点监控、影城内巡厅检票等一线工作,部分岗位还为学生提供实习补贴、商业保险等保障。通过精准对接机关单位、企业需求与学生专业特长,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筑牢基础。

(二)产教融合探新路,青春赋能激活力

聚焦新能源与现代农业两大支柱产业,组织高校团队深入产业一线。清华大学“仪路探风”支队联合多部门调研内蒙古大学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等机构,解析风电产业技术路线与政策导向;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调研和林格尔数据中心、中和新能源公司,为绿色低碳转型建言献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鸿鹄北疆 校地同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内蒙古就业实践探访团走访伊利、蒙牛、蒙草种业等龙头企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路径;青岛农业大学“‘农’情‘乳’意,青耕蒙地”社会实践服务团挖掘民族文化与乳业共生价值,助力“中国乳都”品牌升级。

(三)田间实践淬成长,青春聚力助农兴

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鲨助航”实践队走访草原红太阳、大窑嘉宾等本土企业,学习数字化管理经验,开展校园科普支教;黑龙江大学“四海同音 文传八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推普+助农”活动,助力农贸市场商户提升营销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团队在托县开展农耕体验、困境儿童慰问、高科技农业调研,将“服务三农”落到实处;内蒙古艺术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展演、非遗访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用真诚付出为乡村治理注入了青春活力。

(四)文化薪火青年传,青春荐美故乡情

结合“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开设“青年探源 青城焕彩”文化推介实践专项,联动全市各类文化场馆,引导青年学生感受青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00余名区外高校呼和浩特籍大学生走进昭君博物院、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展示馆、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林格尔新区等地,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就业指导、岗位需求、心理支持等内容与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答疑,通过“看、听、谈、悟”多维度体验,切实感受到呼和浩特的发展潜力,吸引青年人才向青城加速流动。创新设立“青年推荐官”实践项目,吸纳有拍摄剪辑特长的大学生组成文旅推介小组,用青春视角解读地域文化,以活泼语言讲述青城故事,依托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带话题“青春与回民区同框 助力家乡文旅发展”发布文旅推介文章、视频,浏览量达4.2万人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鲨助航”实践队参观昭君博物院、体验青城刻瓷等非遗项目,感悟红色文化脉络;北京化工大学“双生绿韵”实践团在内蒙古博物院学习蒙古族非遗,如鹿纹鎏金银壶、桦树皮弓箭等,制作抗战故事短视频,传承红色基因;制作抗战故事短视频,传承红色基因;内蒙古大学多支团队开展“推广普通话+剪纸艺术”“普通话+爱国主义宣讲”活动,覆盖社区居民与青少年;内蒙古艺术学院多个实践团围绕文化传承、农文旅融合等多项课题先后深入回民区乌素图杏花谷、西乌素图艺术村,赵北长城遗迹等多个点位进行沉浸式调研,并在北疆文化研学基地围绕“青年如何传承和弘扬北疆文化”“如何利用专业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同步访谈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技艺,探索非遗与乡村文明融合路径。

(五)扎根基层惠民生,青春实践馈家乡

针对民生“急难愁盼”需求,呼和浩特市团委统筹高校专业优势与基层实际需要,组织实践团队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多元服务,让青春力量扎根基层一线,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健康北疆”实践团进驻武川县两镇,为200余名乡村儿童开“卫生习惯小课堂”,设“急救科普站”演示急救方法并发放手册300余册,还走访50余户独居老人,讲解慢性病护理并提供免费检测。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薪火筑梦”实践队走进呼和浩特两镇,走访12位老党员录制口述视频、整理红色档案,举办“老党员故事会”,吸引200余人参与,传承红色基因。内蒙古财经大学实践团开设社区青少年趣味科普课堂,为青少年儿童辅导课业、疏导心理,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助力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基层服务先锋队”协助武川县整理民生档案800余份,开展反诈宣传覆盖1200余人次,还在乡村学校开设“公益兴趣班”,服务学生300余人次。

三、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实践成效转化

(一)统筹协调强保障

呼和浩特市团委主动对接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能源局、市人社局、市文旅局、市民委等部门,联合高校与企业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为实践团队提供政策解读、资源对接、场地协调等支持,先后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区外高校团队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创新实习岗位宣传推广形式,积极联动旗县区团委,将2000多个岗位信息第一时间精准传达到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推送、线下校园宣讲直达、社群定向触达等方式,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传递网络,确保岗位信息高效畅通。

(二)校地合作促长效

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与团市委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实践——赋能——续航”长效机制;结合大学生实习常态化需求,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动态更新实习岗位,确保岗位供给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组织高校团队与本地企业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青年投身边疆建设;搭建高校联学联建平台,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大学等10余所高校实践团队交流经验、共享成果。

(三)成果转化见实效

实践团队结合调研成果形成《内蒙古边疆发展白皮书》《和林格尔新区发展建议》等报告,提出12项边疆治理革新方略,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实践心得+媒体报道”扩大影响力,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北疆新闻、草原云、呼和浩特日报、青橙融媒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实践成效,累计发布相关稿件40余篇;多数参与学生表示将深化对北疆发展战略的认知,考虑毕业后留呼就业创业,为“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储备潜在人才。

(四)反馈认可显成效

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与暖心保障,获得参与高校高度认可。活动结束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7所高校,先后向我市发来感谢信。信中充分肯定呼和浩特市在实践资源统筹、跨区域协调、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努力,认为此次实习实践为高校学子搭建了接触地方发展、践行学以致用的优质平台,既助力学生深化对北疆战略的认知,也为校地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彰显了呼和浩特引才留才的诚意与温度。

本次“青城人才月”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既是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引才留呼”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团委将持续优化协同联动机制,聚焦区域青年协同创新,持续征集优质实习岗位,细化实践项目设计,强化实践成果转化,搭建更多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平台,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扎根青城、建设北疆,为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