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95后女生张林子铉获美国发明家竞赛大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0:55 2

摘要:今年5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博士毕业的张林子铉,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在2024年获得由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USPTO)和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发明家竞赛(Col

今年5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博士毕业的张林子铉,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在2024年获得由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USPTO)和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发明家竞赛(Collegiate Inventors Competition)研究生组冠军奖及“人民选择奖”,成为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在竞赛现场获奖后的留影

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在其官方社交媒体上这样评价:“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张,凭借她的‘营养稳定材料’项目获得了研究生类别奖项和‘人民选择奖’。该项目使用源自食物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融入食品中,或作为补充剂口服,以应对全球约20亿人面临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张林子铉与合作伙伴反复实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们熟悉的饮品咖啡中,让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场景。评委们特别赞赏这种不仅停留在原理和论文上的创新,而是能够以实际产品形式展现出可推广应用潜力的研究。最终,她的项目收获了专业评审与大众投票的双重认可。

“为更多人的健康而研究”一直是张林子铉坚持的理想。博士毕业之际,她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成果,也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高度肯定。

两位导师与张林子铉在获奖后的合影

家乡中国昆明,这座有着独特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也因为她的获奖而被更多麻省理工的同学与老师熟知。

高中曾就读云师大附中

本科毕业后直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张林子铉高中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科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师从化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知名学者 Huimin Zhao教授。在这里,她进入了一个科研氛围浓厚、学术训练扎实的实验室,得以在本科阶段积累了系统的研究经验。其间,她还前往德国的一个大学实验室实习,进一步拓展了科研视野。对一名本科生来说,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研究能力,也让她逐渐理解了科学研究如何能够服务人类社会,并找到了自己未来希望深入探索的方向。

本科学习阶段,她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实验室、图书馆和课堂之间的日常中。4年的训练培养了她自我驱动、积极探索的品质。她的父母回忆,当时她几乎总是在科研和学习的环境里度过,“实验室、图书馆、教室、宿舍”是她最熟悉的日常路线。

2019年冬季,张林子铉以几乎所有课程A+的成绩提前一学期完成学业,并申请直博。她同时收到了包括加州理工、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经过多轮考察与沟通后,她最终选择了最契合自己科研兴趣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MIT的直博录取条件十分苛刻,本科直接进入博士项目的学生比例很低。张林子铉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本科阶段扎实的科研经历(包括在赵教授实验室开展的生物燃料转化项目)、导师的高度推荐,顺利被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录取,并加入Robert Langer教授的实验室,参与由盖茨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这也成为她博士研究的起点。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项目以严格的科研要求和高强度的训练而闻名,通常需要5年以上才能完成。对张林子铉而言,保持高度的自律与持续的努力是应对挑战的方式。MIT流传一句话:在学习、睡觉和社交三者之间,只能选择两件。她笑称,自己大多数时候选择了学习和科研。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仅磨炼了科研能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在科学道路上的长期目标。

致力于研究新材料应用

推动营养与健康领域创新

读博5年间,张林子铉逐渐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将实验室的创新转化为能够真正服务社会的解决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与团队开发了一类可降解的聚合物微粒——聚(β-氨基酯)【PAE,poly(beta-amino esters)】,并探索其在营养健康和环境友好方面的潜力。

这类可降解微粒的设计可通过调控疏水性、机械强度和pH敏感性等特性,来实现对多种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C、锌和铁)的稳定化与控释。研究表明,这些微粒不仅能在烹饪和储存等复杂条件下保持营养素的稳定性,还能够在胃部实现可控释放,从而提升营养素的吸收效果。这意味着该技术有望真正应用于食品强化和补充剂开发,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验证。

张林子铉在发明专利竞赛现场演讲

相关学术评论指出,这一研究有助于应对“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问题——即热量摄入充足但缺乏必需微量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良。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探索了这种材料在环境领域的潜在应用。相比传统含聚乙烯微珠的清洁产品,PAE微粒具有可降解优势,并可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吸附有害物质的功能,因此在减少微塑料污染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今年,这一成果以张林子铉为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张林子铉表示,解决“隐性饥饿”是项目最初的出发点,但新材料的意义不会止步于此。未来,它还可能扩展至其他领域,例如工业清洁、医疗耗材或农业环保等,为更多场景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相关论文发表的官网截图

她参与的另一项研究则直接面向公共健康挑战。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助加强”型疫苗平台,利用聚酸酐材料(polyanhydrides)构建可编程脉冲释放微粒,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筛选材料组合。通过单次注射即可实现多剂次疫苗的分阶段释放,为疫苗递送提供了一种简洁而有效的全新策略。研究中共评估了近500种聚合物组合,最终筛选出6种在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表现最佳的候选材料。团队利用这一平台封装了白喉类毒素疫苗,并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了预设时间点的脉冲释放,诱导了与传统多次接种方案相当的免疫反应。

在探索过程中,张林子铉和团队不仅通过实验不断优化,还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来揭示聚合物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使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这一成果同样以她为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相关论文发表的官网截图

凭借持续的科研成果,张林子铉先后获得MIT Abdul Latif Jameel Water and Food Systems Lab(J-WAFS)研究生奖学金,以及Controlled Release Society口服递送研究组学员奖等多项荣誉。她还作为发明人之一,参与了多项专利的申请与授权。

未来希望投身实业

回昆明第一心愿是吃小锅米线

谈及博士毕业后的去向,张林子铉表示,她主动选择进入一家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工作,而不是继续留在学术界。她说,学术研究同样重要,但她更希望能更直接地参与到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过程之中。“在读博期间,一位师姐曾对我说过,研究要么进课本,要么上货架,这样才有意义。我选择了为研究‘上货架’而努力。”她笑着说。

美国国家专利局官方自媒体Ins的相关报道

张林子铉认为,健康与生活相关的挑战往往非常复杂,从实验室里的科研到真正能摆上货架的产品,这条路既漫长又艰难。博士阶段的学习让她积累了科研和思考的基础,而进入产业界,则是学习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真正服务社会的下一步。她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择,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为更多人健康而研究”的初心。

在研究过程中,她也常在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或交流中,分享自己面向发展中国家和资源有限地区的研究工作,呼吁人们更多关注这类问题。她说,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些挑战,让她感受到作为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感。除此之外,她还长期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在服务学界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视野和专业能力。

在美国求学多年,张林子铉回家的机会并不多。如今即将返乡,她笑称,最想做的一件事很“昆明”:“第一时间去吃一碗小锅米线!”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许建龙

来源:都市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