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南博会7号馆开幕大厅的聚光灯下,一场名为“一路生花”的时装秀惊艳全场。19名模特身着绣工精绝的华服缓缓踱步,彝族千年刺绣的灵动与厚重在T台上流转;舞台一侧,两名绣娘飞针走线,指尖下的绣布上,正绽放着玉溪非遗刺绣品牌“小龙茵”的匠心。
今年6月,南博会7号馆开幕大厅的聚光灯下,一场名为“一路生花”的时装秀惊艳全场。19名模特身着绣工精绝的华服缓缓踱步,彝族千年刺绣的灵动与厚重在T台上流转;舞台一侧,两名绣娘飞针走线,指尖下的绣布上,正绽放着玉溪非遗刺绣品牌“小龙茵”的匠心。
当玉溪市尼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小龙茵创始人钱晓丽,身着花腰彝新娘盛装压轴登场时,雷鸣般的掌声不仅为华服响起,更为这份从玉溪一隅走出的非遗传承与巾帼力量喝彩。
这个在南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品牌,背后藏着怎样一段“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故事?
“锦为骨,绣为魂”,刺绣是镌刻着地域记忆与民族精神的“穿在身上的史诗”。在我国27个国家级非遗传统刺绣工艺中,彝族刺绣自2008年起便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占据一席之地,而钱晓丽与这份技艺的缘分,早在三岁时便已注定。
出生于玉溪市通海县高大乡的刺绣世家,钱晓丽的童年浸润在针线与布料的气息里——长辈挑花绣朵的指尖、裁布剪线的声响,悄悄在她心里种下了对彝绣的热爱。她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攥住绣花针时,小小的手连针都握不稳,却执着地跟着长辈学“穿针引线”。这份热爱从童年延续至成年,经过多年的历练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2016年,“小龙茵”品牌应运而生。
“龙”是中国的图腾
寓意着传统与传承
“茵”是绿草如茵
藏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龙茵”是傣族语中小女孩的意思
钱晓丽眼中的“小龙茵”
是无数绣娘一生的缩影:
从牙牙学语时摸着绣绷好奇的女孩
到田间地头边耕种边哼着山歌刺绣的妇人
再到白发苍苍仍不愿放下针线的老人
……
女性与刺绣的联结
早已跨越时光
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而这份传承的内核
正是从未褪色的 “坚持与热爱”
走进青花街的玉溪小龙茵刺绣传习馆,仿佛踏入一座流动的锦绣世界。墙面与展架上,绣品与民族服饰错落陈列:有的绣着繁复的彝族太阳纹,有的缀着简化的羊角纹,色彩或浓烈如火把节的火焰,或清新似山间的溪流;小巧的刺绣饰品点缀其间,与抱枕、杯垫、壁挂等家居用品相映成趣——这些不再是“藏在深闺”的非遗展品,而是能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非遗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该是能摸得着的生活。”这是钱晓丽始终坚持的理念。为了让彝绣摆脱“老古董”的标签,她一头扎进创新:整合资源嫁接现代元素,结合游客需求开发文创产品,将玉溪特色文化和彝族传统纹样简化后,嫁接在在年轻人喜欢的书本封面、小镜子等物品上。她带着团队改了又改,才终于找到“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平衡。
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
钱晓丽都如数家珍
展厅中央的长桌旁,几位绣娘正低头忙碌,指尖的银针在绸缎上翻飞如蝶。不知是谁先起了调,清亮的民歌顺着绣线缓缓流淌,歌声不疾不徐,带着山野间的清甜,与银针穿过布料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绣娘方秀华手中的作品
正是小龙茵与玉溪农职院的得意设计
将玉溪镇宅的瓦猫、彝族特色头饰
与彝绣技法相融
瓦猫的轮廓用勾勒得立体生动
每一针每一线
都藏着对文化的敬畏与创新的巧思
而这些在传习馆里朝夕相处的绣娘,也正是钱晓丽让彝绣“活”起来的另一重底气——她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这场非遗“下凡”路上,最紧密的同行者。
“一个人走不远,一群人才能走得稳。”小龙茵的成长,从来不是钱晓丽的“单打独斗”,而是“公司+基地+绣娘”模式下,600 余名农村妇女共同筑就的“巾帼绣梦”。
品牌发展初期,为解决绣娘技艺分散、收入不稳定的问题,钱晓丽设计了清晰的分工: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基地承担技艺培训与文化传播,绣娘只需专注刺绣。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技艺,她亲自开课传授技艺,“只要上三节培训课,就能绣出完整作品”的承诺,让许多农村妇女看到了希望。
兼职绣娘们经过培训后的作品
绣娘邓美芬便是其中之一。最初,她只是农闲时在家刺绣的“兼职绣娘”,绣好的帕子只能送给亲友,“从没敢想刺绣能当饭吃”。加入小龙茵后,她不仅通过刺绣获得了稳定收入,更在与其他绣娘的交流中突破了自我—— 从前只会一种绣法的她,如今能熟练运用平绣、盘绣,休息日还主动来传习馆“切磋技艺”:“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每天都觉得有奔头。”
内向的方秀华则在直播镜头前找到了自信。起初面对镜头,她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可一说起手中的绣品,话匣子便打开了:“这朵花用的是彝族打籽绣,摸起来有颗粒感,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如今的她,不仅能熟练介绍作品,还能跟网友聊起纹样背后的彝族故事。
截至目前
小龙茵在册的600余名绣娘中
99%是农村妇女
她们曾围着灶台打转
曾因没有收入而自卑
如今
却能凭着一双手、一根线
把热爱变成工作,把工作过成生活
“我们唱着山歌绣着花,看着蓝天绣着花”
这句绣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正是“妇女联合”最生动的写照
当南博会的华服落幕,传习馆的绣线仍在不停穿梭。小龙茵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遗传承,而是一场“女性与技艺”的双向成就:钱晓丽用一针一线串联起600颗热爱的心,绣娘们则用双手让千年彝绣焕发新生。
银针翻飞间,绣出的是彝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丝线交织处,凝聚的是巾帼同心的磅礴力量——这份从玉溪出发的“锦绣之梦”,正沿着针线延伸,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着非遗与女性的动人篇章。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