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思享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看山乡巨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0:08 1

摘要:晨曦微露,浙江的山乡渐渐苏醒。五年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号角吹响,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从浙西的苍翠林海到浙北的连绵茶山,“双碳”目标正重塑着乡村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寻常生活。

晨曦微露,浙江的山乡渐渐苏醒。五年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号角吹响,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从浙西的苍翠林海到浙北的连绵茶山,“双碳”目标正重塑着乡村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寻常生活。

在这场时代转型中,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汇聚成浙江乡村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转身——从“砍树人”到“看树人”

天还没大亮,浙西衢州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陈玉文,就摸黑套上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换上解放鞋,带好镰刀、水壶和红外相机,准备进山,开始一天的徒步巡视。

今年58岁的陈玉文是土生土长的江山人,从小在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周村长大,对这片山林再熟悉不过。哪片坡爱长蘑菇,哪条沟容易存水,他心里装着本明账。

早年间的周村还是“周村乡”,最多时有4000多人,10个行政村。那些年里,山里盛产的木材和毛竹曾经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据陈玉文回忆,几十年前进山的人要么是去砍树,要么是为砍树服务,围绕着砍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林区公路虽然是窄小的土路,但时不时有运输车辆进出穿梭,十分热闹。不过,这种热闹并未持续太久。

鸟瞰仙霞自然保护区的竹海丨周炫炫 摄

这些年,山林在变。自2016年浙江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山林重归宁静,加上外头修了水库,大部分人都搬出了大山,乡镇也被调整成了行政村,陈玉文成了留下的那一小部分人。

也是在同一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当地建立了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陈玉文被聘为护林员,从曾经的“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巡山也成为他的日常。

除了巡护山林、防火防盗猎,作为护林员,陈玉文还要定期放置红外相机,记录保护区野生动物情况。近年来,他放置的相机多次捕捉到了黑麂、黑熊、黄腹角雉、小灵猫等珍稀动物的影像。“咱们这都是天然林,小动物越多,说明生物多样性越好,固碳能力也越强。”他说道。

这些年,一些新事物也在诞生,比如“林业碳汇交易”。简单来说,是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能力进行量化,成为一种可交易的“虚拟商品”,卖给那些需要减排的企业。这样一来,企业完成了减排任务,而森林的所有者也能从中得到一笔可观的收益。

一开始陈玉文也觉得这事听上去有点“玄乎”,毕竟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能变成钱了?直到后来,在村委会议上亲眼看到了集体收入的明细清单,他才最终回过神来,原来“卖空气也能赚钱”。

事实上,作为浙江省生态屏障和钱塘江源头地区,衢州市森林覆盖率接近70%,也是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市之一。早在2022年,当地就启动首批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交易,82个行政村因此获利。目前,衢州全市已建立林业碳账户48.95万个,森林植被碳储量达2400万吨。仅2024年一年,衢州重点林区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超过8%。正是有了像陈玉文这样一批批守山人的付出,让一片片“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在陈玉文眼里,如果说环境是一个容器,这些年,容器中的人与事,也都在变。

无论是孩子给他买的各类电器上贴的“能效等级”的标签,还是进山的新公交车上显眼的绿车牌,村头的那原本破不溜丢的茅厕,也改造成了集生物降解和沼气回收为一体的“智慧公厕”,连以前的木材中转场都改成了露营地。

电力员工对山区电力设施进行巡视,保障民宿开门迎客丨周炫炫 摄

就在离陈玉文的森林管理站不远处的兴墩村,还开起了不少全电民宿,老板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吸引了不少来自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游客,来这大山深处寻找“逃离城市”的感觉。

“以前总觉得孩子们往外跑才有出息,现在年轻人又回来了,山村有了新活力。”陈玉文说。

不过,在他看来,细数这五年最大的变化,当属家家户户屋顶上铺开的光伏板。

早年间在村里,光伏发电还有点“稀罕”。而如今,村里几乎家家屋顶都铺满了蓝晶晶的光伏板,像给老房子戴上了一顶顶“太阳帽”。陈玉文巡山回头时,总爱站在高处望一望村庄——从前靠山吃山砍树卖钱,如今晒着太阳也能挣钱。“这下‘阳光’也变成了‘现钱’!”

农光互补乡村共富光伏助力农户增收丨周炫炫 摄

出圈——一张证书背后的“核心竞争力”

故事还在延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安吉,另一场“绿色革命”也正在茶香中酝酿而起。

杀青、风选、回潮、理条、烘干——一杯上好的安吉白茶,源于对每道工序的严格把控。只有精准把握炒制时间、温度变化与揉捏力度,才能将每一片叶子的幽香完美封存。

在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美如画丨董振茂 摄

临近“双节”假期,在安吉黄杜村雅思清和茶厂直播间内,55岁的茶农薛勇拿起一杯泡开的安吉白茶,热情地向观众讲解炒制技艺、茶汤口感与养生功效。短短半小时,就顺利成交了三单。

做茶叶生意20多年的薛勇经历了从煤炉大锅的手工炒茶、电气化制茶到全绿电炒茶的转变,如今手上还长着厚厚的老茧。他回忆刚创业那会儿,用煤炉炒茶时温度很难控制,每炒千斤茶要烧三吨煤,前来参观的客户说茶有烟熏味,都是转头就走。

2010年,薛勇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换上了电炒茶机,不仅控温精准、茶色均匀,效率更是提高20倍左右,客户反响都很不错,订单翻了一番,村民们也开始纷纷效仿,把炒茶机往家搬。

随着安吉白茶的名头越来越响,薛勇将传统化肥和化学农药更换成有机肥、生物农药,让自家的茶叶更“绿”了。

2022年,薛勇用多年卖茶攒下的积蓄,将电炒茶设备升级成全自动流水线,只要在控制屏上轻轻一点,青叶便依次经过一道道工序,成为一份条索完整、形态均匀的干茶,让他彻底解放了双手。但试运行一段时间后,他的烦恼随之而来:机器完全代人,用电量大,生产成本一路“狂飙”,利润空间被压缩。

在当地供电公司的建议下,薛勇抱着试试的心态,在炒茶机上安装“智慧用能”平台终端,实时获取能耗诊断信息与用能建议,没想到一个茶季过后,替他省下了不少电费。

供电人员对自动炒茶流水线进行检查丨董振茂 摄

尝到了“甜头”,他又在茶厂屋顶上装上了光伏,用光伏发电替代部分用电,每月还可以多出一笔“阳光收益”。“折腾”一番后,新流水线不仅让产量得到了保证,生产成本也有了明显压降。

产能在持续提升,市场也在不断拓展。

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薛勇和村里其他人一样,纷纷搞起来“互联网营销”,甚至还做起了出口生意。一开始出镜时,他还有一些拘谨,但后来薛勇也学着年轻主播,左一句“宝子”,右一个“亲”,还能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算是彻底放开了。

“现在消费者选择范围广了,我们的茶叶想要脱颖而出,不仅要品质好、价格优,还得有‘王牌’才行。”直播间隙,薛勇乐呵呵地说。

薛勇口中的“王牌”,正是摆在茶厂荣誉架上的绿色电力交易证书。

供电人员向薛勇送上绿色电力证书丨董振茂 摄

原来,在2025年3月,当地供电公司联合农业局,委托国网湖州综合能源公司为黄杜村完成绿电绿证交易,购买了272万千瓦时绿电,据此为茶农茶企核算并发放了2717张绿色电力交易证书,来自新疆戈壁的清洁能源跨越数千里,为这片茶山注入清洁动能。

“这相当于每度电的‘绿色身份证’!”薛勇介绍,“有了它,我们就能在茶叶包装上贴上绿电标识,和其它茶叶有了差异化。”

自此,薛勇家的茶叶再度升级,成了名副其实的“零碳茶叶”“绿电茶叶”。别看这块小小的证书,不仅让他的产品在电商平台直播售卖时更容易得到平台大数据的推荐,在作为出口商品时,面对严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控要求,这小小的“零碳”名片,更是成了其“核心竞争力”。

安吉白茶茶罐上贴上了绿电标识丨董振茂 摄

现在,每次直播,薛勇总是将证书擦得锃亮,摆在直播间最显眼的位置,吆喝声里不忘带上“双碳”“绿色”等关键词。

从电炒茶再到绿电炒茶,2025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58.47亿元,一片叶子真正富了一方百姓。

小结

从“林碳汇”到“零碳茶”,从守护森林到产业重塑,从传统生产到智慧经营,乡村在变,人在变,发展方式也在变。五年来,“双碳”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政策名词,可见、可感的绿色变迁与“阳光红利”,正托举出一个奔赴共富的乡村现实。

在“双碳”的实践之路上,浙江的乡村,正在续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而故事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阳光、每一阵清风,都成为迈向美丽中国的坚实脚步。

供稿:

衢州公司 周炫炫

湖州公司 袁丰悦

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