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0日,依托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平台,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学术会议在南宁顺利召开。会议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全球进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及新药研发等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医疗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围绕关键科学
2025年9月20日,依托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平台,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学术会议在南宁顺利召开。会议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全球进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及新药研发等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医疗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与产业转化路径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为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发展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会议伊始,在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彭晓燕副会长的主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赖永东副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通监管处廖云处长、广西医科大学卢德成副校长以及百济神州实体瘤事业部市场负责人王敬先生分别致辞。
赖永东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肿瘤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对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药物可及性不足的现实挑战。针对药物可及性问题,他介绍了广西医保部门通过实施优化政策减轻患者负担,并表示期待借助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合作机制与区域医药采购平台,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助力区域健康事业发展。随后廖云处长强调了药品安全与创新在医药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并系统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支持肿瘤创新药研发方面所践行的监管改革,以及与东盟国家在药品监管协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期待本次会议能进一步深化业内对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发展的科学认知,更好平衡监管要求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切实推动创新药物加快惠及广大患者。卢德成副校长指出,肝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在广西及东盟国家高发,推进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普惠化应用,是区域内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次会议聚焦肿瘤治疗变革、临床协作、新药研发等议题,为区域肿瘤防控搭建了关键交流桥梁。王敬先生表示,百济神州以科学驱动创新,致力于解决全球患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通过全球化布局整合顶尖资源,组建全球商业化团队引领创新药出海,期待本次会议分享肿瘤免疫治疗前沿进展与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创新药服务更多患者。
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 彭晓燕副会长开场主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 赖永东副局长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通监管处 廖云处长
广西医科大学 卢德成副校长致辞
百济神州实体瘤事业部市场负责人 王敬先生致辞
领航篇:跨越山海,高峰论道
在第一篇章的学术分享环节,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岳桂华副校长担任主持人。
岳桂华教授主持
首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华斌教授在《全球研究中国智慧的发展进程》主题分享中指出,中国医药研发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肿瘤领域,我国临床试验的数量与质量均显著提升。自2018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数量已远超日本和韩国;2023年,全球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报中,中国占比达35%;2024年,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占比达30%,获批创新药物占全球总量近38%,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学者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等国际会议的口头报告数量大幅增长,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等创新药物依托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全球监管机构批准上市,造福全球患者。
消化道肿瘤作为全球和中国肿瘤防治的重点领域,在该领域中,RATIONALE-305研究由中国学者担任Leading PI,主导全球多中心研究,兼顾中西方差异,立足本土国情患者需求,同时放眼全球的研究布局,最后登顶BMJ杂志,体现了中国研究者携中国创新药逐渐在全球学术舞台中唱响中国之声。此外作为重要补充,中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数量显著增长,占全球的37%。以结直肠癌为例,多项IIT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如FOWARC研究、OPTICAL系列研究、PICC研究等,以及mRCAT研究的成功为中国乃至全球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证据。2018年以来,中国医药研发实现从“me-too”到“first-in-class”的转型,研究者成为国际多中心试验的核心力量,持续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胡华斌教授做主题分享
在《The role of pathologist in clinical trial and drug approval in the era of immunotherapy》的主题分享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史若愚教授聚焦免疫治疗时代病理学在临床试验与药物审批中的关键作用展开探讨,史若愚教授强调,总生存期(OS)是药物疗效评价的金标准终点,在临床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病理缓解评估如病理完全缓解(pCR)和主要病理缓解(MPR)也在多个癌种中展现出作为辅助终点的潜力。例如,美国FDA曾基于pCR数据加速批准帕妥珠单抗上市,体现了病理终点在新药审评中的应用可能,但其具体定义需结合不同癌种进行验证。最后,他呼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并指出中国在病例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推动临床研究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史若愚教授做主题分享
在临床肿瘤学发展高峰对话环节的第一部分,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勇院长的主持下,基于上述两位专家的分享,北京友谊医院陈广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十医院杜巍教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梁忠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蒙轩教授以及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平教授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随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曲颂教授进行了讨论总结。
唐勇院长主持
讨论环节
临床肿瘤学发展高峰对话环节的第二部分由海南省肿瘤医院余书勇院长担任主持,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窦常伟教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小青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开银教授分别分享了学术见解,随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敏教授进行了讨论总结。
余书勇院长主持
讨论环节
在学术讨论环节,来自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进修医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首位留学生就AI在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中的病理应用前景提问,史若愚教授指出,AI在科研阶段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显著缩短分析时间,有望将实验室成果加速推向临床实践。随后,另一位留学生聚焦中国与东南亚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现有合作及国际学生的参与机会展开提问。康敏教授回应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已开展紧密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并强调跨国数据对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欢迎留学生利用其文化及专业优势加入科研团队,共同推动区域医学合作与发展。
留学生提问
史若愚教授回答
留学生提问
康敏教授回答
协作篇:逐日追月,山海无界
接着,在右江民族医学院谭盛葵副校长的主持下,开启了第二篇章的学术分享环节。
谭盛葵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张波教授在《中国创新药全球化破浪,从本土研发到国际指南改写》的主题分享中回顾了中国近二十年在医药创新与生物药物研发领域的显著进展。他指出,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已逐步向生物制药企业转型,推动了众多创新药物的研发与获批。
泽布替尼与替雷利珠单抗的全球化布局及其在国际诊疗指南中的推荐,充分体现了中国创新力量的核心进展。泽布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本土抗癌药物,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在肺癌治疗领域,替雷利珠单抗建立了覆盖早期及晚期、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全病程、全人群治疗体系,凭借显著的生存获益推动临床实践的革新。此外,替雷利珠单抗已在欧盟获得非小细胞肺癌(涵盖围术期、晚期一线及后线治疗适应证)和小细胞肺癌适应证的全面批准,并被纳入多项美国NCCN指南,适用范围覆盖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类型。泽布替尼与替雷利珠单抗均实现了国内外权威诊疗指南的双重认可,标志着本土创新药物成功突破国际指南的采纳壁垒。
此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等学会组织已基于本土临床研究,系统建立了符合国内临床实践需求的诊疗指南,推动了国内临床实践对国外诊疗路径依赖的降低。目前,国内药物研发体系日趋完善,从靶点探索到临床开发,再到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显著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以应对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并存的临床挑战,推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张波教授主题分享
随后,百济神州研发高级总监李白博士围绕《肿瘤新药研发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主题分享。李白博士系统阐述了当前肿瘤新药研发的整体挑战与战略方向,全球肿瘤药物研发平均成功率仅约5%,耗时超10年且成本高昂。精准医学是提升研发效率的关键路径,采用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人群的临床试验显著提高了成功率。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势头强劲,IND与NDA申请数量近年快速上升,肿瘤临床试验数量全球占比从2016年的15%升至2023年的35.5%。然而,国内创新仍高度集中于成熟靶点,新靶点布局相比欧美仍有差距。
百济神州通过多机制平台推进管线建设,涵盖小分子抑制剂、双/三特异性抗体、ADC、蛋白降解剂(CDAC)及细胞因子前药,重点布局肺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聚焦KRAS、PRMT5、MTAP等关键信号通路。预计2025—2026年多项概念验证性研究将陆续公布关键性数据,覆盖多个靶点及药物类型,助力实现从早期研发到全球注册性研究的高效转化,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李白博士主题分享
在创新药全价值链提质增效高峰对话环节的第一部分,在桂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庞伟毅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平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嵘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帆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进才教授分别分享了个人见解,随后柳州市工人医院陆颖教授进行了讨论总结。
庞伟毅教授主持
讨论环节
创新药全价值链提质增效高峰对话的第二部分由贵州省铜仁市医疗保障局陈兴副局长担任主持,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金卉教授、和祐医院康世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存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维教授以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宇教授展开了深入探讨,随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良教授进行了讨论总结。
陈兴副局长主持
讨论环节
随后,多位国际留学生就医学研究与实践提出关键问题。一位越南留学生就青年科研人员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进行提问。廖存教授指出,临床医学背景者应从临床难点出发开展贴近实践的研究;基础研究者则需深耕科研设计与转化路径,并强调与临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巴基斯坦留学生则关注多学科团队(MDT)模式下国际学生的参与路径。马良教授阐释MDT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建议留学生在学习中跨学科积累经验,未来可将中国诊疗模式与本国实际结合,推动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
留学生提问
廖存教授回答
留学生提问
马良教授回答
会议最后的闭幕环节,广西医疗保险研究会许海东副会长总结道,本次学术会议汇聚国内外专家,围绕肿瘤免疫新药研发、多学科协作及中国—东盟医疗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彰显了该平台的价值。彭晓燕副会长在闭幕致辞中指出,会议回顾了中国肿瘤药物研发历程,提出应依托临床与患者优势探索贴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临床研究路径,并推动本土数据成为全球证据,深化与东盟在标准共建与临床互认方面的合作。会议通过多方对话,探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整合资源,支持创新药研发与可及,切实惠及患者。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盛宴,更体现了我国肿瘤治疗处于创新驱动与全球协作的关键阶段。唯有坚持科学精神、跨界协同与国际策略,才能在全球新药格局中把握主动。感谢各支持单位、专家与企业贡献,会议为未来肿瘤防治与药物创新奠定了新起点。
许海东副会长主持闭幕环节
彭晓燕副会长进行闭幕致辞
编辑:Rosewei
审校:Leon
排版:Jean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