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月起,一场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专项检查将全面展开。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卫生院,从检验结果互认的落地执行到医疗费用的精准调控,再到医保基金使用的全链条监管,此次检查以"民生导向"为核心,直指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痛点问题,堪称近年来医疗领域力度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督查行动
下月起全国医院迎"最强督查":检验互认落地、费用再降价,医保基金零容忍
下月起,一场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专项检查将全面展开。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卫生院,从检验结果互认的落地执行到医疗费用的精准调控,再到医保基金使用的全链条监管,此次检查以"民生导向"为核心,直指群众看病就医中的痛点问题,堪称近年来医疗领域力度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督查行动。
焦点一:检验互认攻坚,打破"重复检查"壁垒
"同样的血常规,换家医院就要重做",这是不少患者的就医痛点。此次全国性检查将检验结果互认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剑指医疗机构间的检查壁垒,而背后是一套明确的分阶段推进体系在支撑。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部署的任务目标,到2025年底,紧密型医联体内需实现全部检查检验项目互认,市域内互认项目要超过200项。这意味着在同一个城市医疗集团内,患者做的CT、生化指标等检查,无需在不同医院重复进行。此次检查将重点核查医疗机构是否按要求制定了互认项目清单和负面清单,是否存在以"质量控制"为由拒绝互认的违规行为。
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进度是此次检查的另一关键。按照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必须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已有20个省份被纳入首批跨省调阅试点。检查人员将通过系统实操验证,查看医院是否完成了与区域影像云、检验数据库的对接,患者电子检查报告能否实现"一键调取"。
对于患者最关心的互认质量问题,检查方案也作出了明确规范。重点核查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互认项目的检测仪器、试剂品牌、操作流程是否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北京市东城区在前期试点中已实现231项检验结果互认,通过统一校准设备、开展室间质评等措施,使互认项目的结果一致性率达到98%以上,这种经验将成为此次检查的参考标杆。
焦点二:费用精准调控,从"降价"到"提质"的转型
医疗费用的合理性调控是此次检查的重中之重,与以往单纯的"价格削减"不同,此次督查更强调"降价不降质"的精准监管,覆盖药品、耗材、检查项目等多个领域。
在药品价格方面,检查将聚焦医保谈判药品和集中采购药品的落地情况。重点核查医院是否存在将低价药"边缘化"、优先使用高价替代药的行为,以及集采药品的供应保障是否到位。从前期地方检查结果看,重庆某三甲医院因将3种集采药品移出常用目录,被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此次全国检查将建立药品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品种开展溯源调查。
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执行情况成为检查热点。针对骨科耗材、冠脉支架等此前价格虚高的品类,检查人员将核对采购量与使用量的匹配度,核查是否存在"明降暗升"——即通过增加辅助耗材使用量弥补主耗材降价的情况。浙江省苍南县在基层医疗机构巡察中发现,某卫生院存在多收取"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费用的问题,涉事机构已被追缴违规款项并罚款2倍,这类案例将成为此次检查的典型参照。
检查检验项目的收费合理性备受关注。重点整治"套餐式检查""过度检查"等问题,核查医院是否存在将常规体检项目与特殊检查捆绑收费、无依据增加检查频次等行为。北京市在近期检查中,4家医疗机构因虚构"个性化体检套餐"多收费用,被合计罚款1372.55万元,这一处罚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执行。
焦点三:医保基金"严监管",筑牢"救命钱"防线
医保基金作为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其使用规范度是此次检查的核心焦点。恰逢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百日行动",重点打击倒卖"回流药"、违规报销等行为,两场行动形成监管合力,构建起全链条监管网络。
个人欺诈骗保行为的查处力度空前,此次检查将依托大数据筛查锁定疑点线索。检查人员将重点核查三类行为:一是冒名就医,即使用他人医保账户看病购药,如天津市参保人张某冒用朋友医保卡手术,骗取医保基金1.1万余元,最终被追回款项并罚款2倍,还被暂停结算2个月 ;二是倒卖医保药品,广东深圳李某通过获取他人医保账户信息,两年内倒卖药品骗取基金9万余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4个月 ,此类"回流药"案件将作为核查重点;三是虚假报销,包括伪造医疗票据、重复报销等,新疆谈某某通过伪造发票27次骗取医保42万余元,已被依法判处缓刑并全额退赔 。
医疗机构的基金使用责任被全面压实。检查将聚焦"过度医疗"背后的基金浪费问题,核查是否存在超适应症用药、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行为。山东聊城在专项巡察中发现,某医院通过"分解住院"使患者重复报销起付线费用,已被追回违规基金370万元。此次全国检查将建立"医院自查+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的三重机制,对问题突出的机构启动"回头看"。
多部门协作的监管闭环正在形成。按照要求,医院需与医保、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药品追溯码实行"全程扫码"管理。上海市通过药品追溯系统,发现74岁参保人胡某某购买的药品在外省市药店再次销售,成功锁定倒卖线索并追回基金5千余元 ,这种技术监管手段将在全国推广应用。
焦点四:全领域质量督查,覆盖从管理到服务的细节
除了三大核心焦点,此次检查还构建了全维度的医疗质量安全评估体系,从医院管理架构到临床服务细节均纳入督查范围,实现"从大三甲到村卫生室"的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建设是检查的基础环节。重点核查医院"一把手"是否履行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职责,是否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安徽泗县在巡察中发现,某乡镇卫生院未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值班人员擅离职守,已对院长予以约谈并限期整改。此次检查将对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逐项打分,不合格的机构将被暂停部分诊疗科目。
医疗文书的规范性备受关注。检查人员将随机抽取病历,重点核查是否存在书写不及时、复制粘贴导致的错误,以及伪造篡改病历等问题。特别针对电子病历,将通过系统日志核查修改记录,对未经亲自诊查开具证明文件的医务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院感防控和隐私保护成为民生关切点。在院感管理方面,重点检查无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是否存在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等问题。在隐私保护方面,核查医院是否建立患者信息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有无违规拍摄、传播患者病历资料等行为,对泄露隐私的行为实行"零容忍"。
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被重点关照。甘肃东乡县等多地已组建专项巡察组,对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行为进行全面检查。此次全国检查将重点整治基层机构"超范围执业""滥用抗生素"等问题,通过技能考核、处方点评等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患者如何受益?这些权益要知晓
此次全国性检查并非简单的"挑错整改",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规范医疗行为,切实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对于患者而言,有三大权益值得关注。
在检查检验方面,跨机构互认将大幅降低就医成本。按照2025年目标,患者在市域内不同医院就诊时,常规的血常规、尿常规、胸片等200余项检查结果可直接通用,无需重复缴费。若遇到医院拒绝互认且无合理理由的情况,患者可通过12320卫生热线或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投诉。
在费用结算方面,患者可主动核对收费清单。对于集采药品、降价耗材,可通过医院公示的价格目录进行比对,若发现实际收费高于公示价格,有权要求退费并投诉。同时,医保报销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升,患者可实时查询报销明细,对重复报销、虚假报销等行为进行举报。
在权益保障方面,国家医保局已公布欺诈骗保举报奖励办法,对查实的举报可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患者若发现冒名就医、倒卖药品等行为,可通过医保部门官网或热线进行举报,相关部门将严格保护举报人信息。
结语:以督查促改革,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
这场即将启动的全国性医院大检查,本质上是一次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系统性改革。从检验互认打破"信息孤岛",到费用调控挤压"价格水分",再到基金监管守护"救命钱",每一项举措都直击群众就医的痛点难点。
随着检查的深入推进,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群众的就医负担将进一步减轻。而这种"监管常态化、服务优质化"的改革方向,正是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对于每一位患者而言,这场检查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权益保障,更是长期的医疗服务品质提升,让"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民生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