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邹家华97岁的时候,头发虽已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眼神清亮,不像高龄老人。他是叶帅的大女婿,当年的副总理,可是几十年来没有一点架子。
邹家华97岁的时候,头发虽已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眼神清亮,不像高龄老人。他是叶帅的大女婿,当年的副总理,可是几十年来没有一点架子。
也正是邹家华的没架子架子,让他得了个“朴实无华好总理”的称呼。
这位老前辈,经历过那些事呢?
邹家华的“朴实”,不是后天刻意模仿出来的,他从青年时期,就把真诚和朴实刻在骨子里的。
他早年留学苏联,学的是机械制造,回国后没想着靠家庭背景找轻松工作,反而主动扎进了基层车间,在沈阳机床厂当技术员时,他穿着和工人一样的蓝色工装,每天泡在机床旁,手上磨出了茧子,也摸清了每一台机器的“脾气”。
那时候的工人们,没有一个知道他是叶帅的女婿,因为问他技术问题,他从不敷衍,还一起在食堂吃窝头咸菜,谁能想得到他的身份呢。
后来他从车间调到机关,从一机部到机械工业部,再到后来进入国务院工作,职位越升越高,作风却一点没变。
上世纪 90 年代,他任副总理时,分管工业、交通等领域,经常下基层调研。有一次去偏远的矿区考察,当地干部想准备特色饭菜,他坚决不同意:“就吃食堂的大锅饭,矿工吃什么我吃什么。”
饭桌上,他拿着馒头就着炒青菜,边吃边问矿工的工资、住宿情况,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调研结束时,矿区负责人想送点当地的土特产,他也拒绝:“你们把矿工的生活改善好,比送我什么都强。”
这种“不搞特殊”的作风,在他身上处处可见。
他办公室的陈设多年没变:旧木桌、布沙发,书柜里摆的全是工业技术书籍和调研笔记,没有一件装饰品,开会时从不让人提前准备发言稿,总是自己列个提纲,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全是实在话。
有工作人员想给他配更舒适的车辆,他摆手说:“现有的车够用来去办公室就行,没必要浪费。”
当时《人民日报》报道他的工作时,特意提到一个细节:邹副总理下基层,经常自己提前查资料,到了地方先去车间、工地,再听汇报,问的问题比基层干部还细,比如机床的故障率、工人的培训周期,全是实打实的民生和生产问题。
有人曾问他:“您身份特殊,就不怕别人说您‘装朴素’?”
邹家华听了只是笑:“我是工人出身,干的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活儿,要是摆起架子,老百姓怎么跟我说实话?”
这句话里藏着他的初心,从车间技术员到副总理,岗位变了,可“为基层服务、说实在话”的根,从来没动过。
作为叶剑英元帅的大女婿,邹家华这辈子最在意的,就是“不沾亲属光环”。
他和叶剑英的大女儿叶楚梅相识于革命年代,两人婚后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在外人面前主动提“叶帅女婿”的身份。
叶楚梅自己也在基层岗位工作,夫妻俩上班各走各的路,下班一起买菜做饭,跟普通工薪家庭没两样。
有一次,邹家华在机械工业部任职时,下属偶然得知他的亲属关系,想在项目审批上“照顾”一下,他当即严肃批评:“工作上只看政策和实际需要,跟我是谁的女婿没关系。要是因为这个搞特殊,我对不起叶帅,更对不起国家给我的岗位。”
这种“划清界限”的态度,让他在岗位上始终问心无愧,后来他主持国家重大工业项目时,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推动国产设备升级,每一步都按规章制度来,从未因私人关系搞过“特殊通道”。
而当“女婿”的身份遇上“总理”的担当,邹家华展现出的是更重的责任感。
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他分管交通领域后,跑遍了全国的国道、铁路和港口。有次去西南山区考察公路建设,遇到塌方路段,他坚持下车步行,踩着泥泞走了几公里,到现场查看灾情,跟施工队一起商量抢修方案。
当地干部劝他:“您年纪大了,太危险,我们汇报就行。”他却说:“不亲眼看看,怎么知道老百姓出行难不难?怎么敢拍板定方案?”
正是凭着这份“亲眼见、亲耳听”的认真,他推动了不少偏远地区的交通项目落地,让山里的特产能运出去,外面的物资能运进来。
而他的晚年生活里,虽然很少再参与具体工作,却始终关注国家发展。
家人说,他在去世之前,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看到工业、交通领域的新进展,会忍不住跟家人分享:“你看,当年我们想做的事,现在都实现了,真好。”
而他到晚年,依然精神矍铄,也跟这份“心有牵挂”有关,心态平和,不操心琐事,只关注家国大事,生活规律,每天坚持读报、散步,偶尔还会翻看当年的技术笔记,脑子始终没“闲着”。
邹家华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叶帅女婿,一个是副总理,但他一辈子只守着一个‘本分’—— 做个朴实的人,干实在的事。
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撑起来担当的,不是靠光环,而是像他这样,把“朴实”刻进作风里,把“责任”扛在肩膀上,哪怕已经不在职位了,依旧让人想起就心生敬佩。
参考资料:
邹家华同志生平
2025-02-20 13:58·新华网
来源:沈言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