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王俊凯这句呼吁刚传开,立马戳中了无数观众的痛处。谁没在影院遇过糟心事?花几十上百块买票,结果成了“旁听生”“闻味官”,甚至得忍受“人脸银幕”的强光刺激。那些把影厅当自家客厅的人,早成了比烂片更毁体验的“公德刺客”。
“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王俊凯这句呼吁刚传开,立马戳中了无数观众的痛处。谁没在影院遇过糟心事?花几十上百块买票,结果成了“旁听生”“闻味官”,甚至得忍受“人脸银幕”的强光刺激。那些把影厅当自家客厅的人,早成了比烂片更毁体验的“公德刺客”。
别以为不文明观影只是“小声说话”那么简单,如今的糟心操作早就花样翻新。有人把影厅当会议室,从片头“同步解说”到片尾,左右夹击的“立体声”比影院音响还刺耳,观众忍到最后只能“激情开麦”才能换得片刻清净;有人带娃观影彻底“放养”,孩子在严肃剧情里疯狂大笑,家长全程不管不顾,最终逼得前排观众动手理论;更离谱的是把影厅当“移动餐桌”,炸串、臭豆腐的气味弥漫全场,瓜子壳、口香糖随手乱扔,把公共空间变成垃圾场。
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科技型打扰”。有人举着手机拍全程,亮晃晃的屏幕比银幕还抢眼,天津一位女子就因偷拍《哪吒之魔童闹海》上传网络,即便没赚钱,也因35万播放量被罚1.5万;还有人刷微信、发语音不停歇,屏幕亮度调到最高,邻座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他忽明忽暗的脸,难怪有观众吐槽“脸比屏幕还亮”。更甚者直接霸座动手,一对母子因嫌弃座位不好强占他人位置,逼得百余人退票,最终被警方带走。
这些乱象的根源,说白了就是有人把“公共空间”当成了“私人领地”。总有人觉得“小声说话没关系”“孩子不懂事正常”,却忘了一张电影票买的不仅是观影权,更是尊重他人的义务。更讽刺的是,遇到不文明行为时,多数人只能选择忍耐,要么挑早场、坐角落妥协,要么自己出面提醒反遭报复,踢椅背、推椅子的冲突屡见不鲜。
光靠观众“硬碰硬”解决不了问题,影院的“缺位”才是关键。不少场务只盯着盗摄,对低声交谈、亮屏等行为视而不见,观众求助时要么效率低下,要么只能调座位息事宁人。好在已有地方开始发力:上海的“静音观影舱”提供了安静选项,杭州的“文明观影分”试点更是给不文明者设了红线,扣分到顶就限制购票。这些办法虽好,但更需要全国推广才有实效。
其实对付“公德刺客”根本不难:影院加强巡场力度,把“提醒礼仪”纳入场务核心职责;观众遇到问题别忍耐,直接联系工作人员介入,这比自己吵架更管用;更重要的是记住,屏摄、大声喧哗不只是没素质,严重时可能违法受罚。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没人想在影院被现实泼冷水。王俊凯的呼吁不是矫情,而是所有观众的心声:你花钱是来看电影的,别人也是。别让自己的“不拘小节”,毁了整场电影的美好。毕竟,尊重电影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尊重身边的观众。
来源:月下从容吟诗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