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三亚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新闻发布会暨藏品捐赠仪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8:38 1

摘要:建设三亚市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三亚市博物馆有关情况,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

三亚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新闻发布会

暨藏品捐赠仪式

时间:2025年9月25日下午15:00

实录内容

主持人 李莉: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三亚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新闻发布会暨藏品捐赠仪式。

建设三亚市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三亚市博物馆有关情况,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

三亚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 赵长胜先生

三亚市旅文局四级调研员 李洁女士

三亚市博物馆开馆筹备专家团队首席专家 陈江先生

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关注的问题。

首先,请三亚市文物局局长钟凤毛先生介绍三亚市博物馆规划及建设、藏品征集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等相关情况。

三亚市文物局局长 钟凤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三亚市博物馆,是彰显三亚城市底蕴的“文化新地标”、承载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展现海南自贸港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窗口”。建好、管好、运营好这座博物馆,既是补齐三亚公共文化设施短板的关键举措,更是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为海南自贸港注入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实践,意义深远。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建设推进”与“运营筹备”双向统筹、同步发力,既严把工程质量关推进场馆建设,也提前谋划开馆各项准备工作,为后续高效运营筑牢基础。

下面,我就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藏品征集及后续工作安排,向各位媒体朋友作详细介绍:

一、三亚市博物馆规划与建设情况

项目选址于吉阳区抱坡新城下抱坡村,用地面积23000.67平方米,建筑面积53816.22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建筑体量居全省博物馆第二。整体设计以三亚河为基础,展厅似散落河畔的珍珠,呼应三亚文脉与自然元素,屋面造型似高大的稻穗托起巨幅黎锦,象征着袁隆平南繁育种和黄道婆黎族织锦。博物馆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开馆,作为三亚文化展示的核心平台,将承担起“传承历史文脉、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馆内功能布局科学完善,涵盖陈列展览区、社会教育区、公共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行政办公区,将配备恒温恒湿系统、智能安防监控体系、数字化展示平台等现代化设备,可满足年均300万人次参观需求,具备打造“区域一流综合性博物馆”的硬件条件。

二、三亚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情况

馆藏是博物馆的灵魂,丰富的藏品是做好展陈工作的核心支撑。近期,三亚市公共文化中心组织了文史专家团队,前往海口、琼海、临高、东方、昌江、乐东、陵水等多地,系统走访了三十余处历史文化遗址及机构,开展藏品征集线索与历史文化现场调研,并通过多种渠道充实馆藏。目前,已接收省旅文厅划拨的罚没文物647件/套,社会无偿捐赠藏品123件/套,其中包括“橡胶王”雷贤钟后人捐赠的41件/套、蔡家小院居民文博馆蔡明康先生捐赠的59件/套、自然博物馆馆长李跃卓捐赠的瓷器19件/套、东南第一支部书记郑望曾后人捐赠的2件/套,以及徐鸿才捐赠的美术作品2件/套。

截至2025年8月,三亚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及标本1206件/套共2034件,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二级16件/套、三级30件/套。现有藏品远不能满足开馆需求及长远发展目标,因此我们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各界的藏品征集工作。征集范围主要涵盖八大类:自然类、古代史类、近代史类、民族民俗类、革命史类、三亚特色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类,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物品。

在此,特别感谢率先捐赠藏品的社会各界人士,是你们的无私义举,为文物征集工作树立了良好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三亚深厚的文化凝聚力。我们也诚挚期待更多市民、收藏家、社会团体及海内外友人积极响应,或捐赠藏品、或提供线索,共同为三亚文化宝库添砖加瓦。

三、三亚市博物馆后续工作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力推进工作,确保三亚市博物馆高质量开馆、高水平运营:

一是持续扩大精准征集。围绕博物馆主题定位与展陈需求,通过“线上发布征集公告+线下走访收藏家、社会团体”的多元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重点征集兼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与三亚地域特色的藏品,充实馆藏体系。二是扎实推进展陈创新与合作。全力做好三亚名人馆筹备工作,加快展陈方案细化设计,同时积极对接国家博物馆,推进“国家博物馆专题展厅”事宜,引入更高品质的展览资源;并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创新展览呈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三是严格做好藏品保管与服务筹备。对所有捐赠及征集的藏品,开展专业鉴定、分级分类评估、规范登记与入藏工作,为每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确保每一件藏品得到妥善保护;同步推进“专业运营团队组建”“服务标准规范制定”等工作,为开馆后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做好充分准备。四是强化建设保障与运营衔接,建立建设、运营部门联动机制,确保交馆后运营工作快速启动、平稳过渡。

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亚市博物馆必将成为“展示三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为三亚文化繁荣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更强的文化动力。

主持人 李莉:

谢谢钟凤毛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央广网记者:三亚市博物馆计划2026年下半年开馆,省旅文厅将从哪些方面给与支持。

省旅文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徐方鹏:

好的,谢谢您的提问。三亚市博物馆计划2026年下半年开馆,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之后建成且对外开放的首个国有博物馆,省旅文厅始终高度关注其建设和运管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建立“省-市”博物馆对口支援,实现精准指导。

指定一家或多家省级直属国有博物馆,与三亚市级博物馆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策划、社教活动、安全保卫等方面提供“手把手”指导。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夯实队伍基础。

省旅文厅每年都定期举办全省博物馆业务培训班和海南省文物鉴定鉴赏培训班,以期提升文博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下一步,针对新建博物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可以专门设计一套涵盖“博物馆学基础、藏品管理、展陈设计、社会教育、公众服务、安全法规”等核心模块的培训课程,开展系统化、实战化的培训。

三是聚焦“展览展陈”核心业务,打造精品工程。

推动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三亚市博物馆建立文物资源共享机制和策展团队联动机制,实现从展览主题策划、内容大纲编写、文物展品选定、形式设计到布展施工全过程、嵌入式的指导,帮助其打造成功的“开馆首展”。

四是构建“文博+”文旅消费新场景,放大品牌效应。

第十一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将于2026年11月中旬在海口市举办,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并且通过“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海南文博宣传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活动平台,加大对三亚市博物馆的宣传,通过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设立在三亚市,把三亚市博物馆纳入全省精品文旅线路等多种方式,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矩阵式的传播模式,通过多点发力、多方位宣传,使三亚市博物馆快速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旅游新的打卡地。

省旅文厅将持续关注三亚市博物馆的建设进展,多措并举帮助新建国有博物馆解决“从有到优”的关键初期发展问题,实现全省博物馆事业的整体繁荣。

谢谢大家!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大众如何进行捐赠,对于市民或机构捐赠的藏品,会通过哪些流程保障其真实性,妥善做好保管?

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 赵长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想,这也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大家的参与是博物馆丰富馆藏的重要力量,我们会通过“全流程规范操作”,既保障每一件捐赠藏品的真实性,也让大家捐得放心、安心。具体流程主要分四步:

第二步是“专业鉴定”。我们会组建由文物鉴定专家、历史学者、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的鉴定团队,对捐赠藏品进行科学评估。鉴定时会结合藏品的工艺特征、历史背景、材质分析等,判断其真实性、年代和文化价值,还会出具详细的鉴定意见。如果是特别珍贵或复杂的藏品,我们还会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共同复核,确保鉴定结果客观准确,让每一件有价值的藏品都能得到认可。

第三步是“规范登记入藏”。经鉴定符合入藏标准的藏品,我们会和捐赠人一起填写《藏品捐赠登记表》,详细记录藏品名称、规格、来源、鉴定结果等信息,双方签字确认后,颁发官方捐赠证书,作为捐赠的永久凭证。之后藏品会进入专业库房,我们会为每件藏品建立专属“身份档案”,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等资料,实现全程可追溯。

第四步是“妥善保管养护”。藏品入馆后,会根据材质和保护需求,存放在配备恒温恒湿系统的专业库房,比如纸质文物会放在防光、防虫的专用柜架,金属文物会做防锈处理。同时库房还有24小时智能安防监控,确保藏品安全。后续我们还会定期对藏品进行检查、养护,如果藏品符合展出条件,会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纳入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也会及时向捐赠人反馈藏品的展出、保护情况。

大家请放心,我们会以最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让每一份心意都能转化为三亚的文化财富,也欢迎大家随时关注博物馆动态,了解捐赠藏品的后续情况。

海南日报记者:三亚后续将采取哪些举措做好博物馆的运维工作,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市旅文局四级调研员 李洁: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三亚市博物馆正加速从传统“文物储藏柜”“历史陈列室”,向集文化传播、旅游服务、公共互动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转型。接下来,我们将以“四大核心功能”为支撑、“五项重点任务”为抓手,为三亚市博物馆后续的运营打下基础,全力满足大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三亚市博物馆承载着守护本土文化根脉、满足市民游客优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双重使命。我们将全力把它打造成“守护历史与服务当下并重、彰显文化与带动旅游融合”的复合型文化地标,为三亚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注入更强文化动能!

谢谢大家!

三亚电视台记者:文物征集是件长期工作,但三亚博物馆开馆在即,而目前我们的馆藏尚较薄弱,请问在充实展品支撑方面,我们具体有哪些举措?

市博物馆开馆筹备团队首席专家 陈江: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为高效推进三亚市博物馆馆藏建设、破解开馆展品支撑不足问题,我们结合三亚地域文化特色与文物资源禀赋,围绕“以展促征、扬长补短、精准发力”原则,重点落实五大征集方向,具体如下:

一、锚定展览核心,以“需”定“征”

精准匹配紧扣博物馆“三亚历史脉络”“海洋文化特色”“民族共生图景”“人文精神传承”等展览板块,将征集与展览深度绑定,避免资源碎片化,建立“征集-展览”动态对接机制,由展览策划团队与征集团队定期会商,根据征集进度微调展览内容。优先征集古崖州时期、近现代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如古民居构件、传统农具、近现代工商业器具,填补历史阶段展品空白。重点征集疍家渔船模型、古代航标器具、海上贸易遗存等,完整呈现三亚“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历史。

二、立足海洋优势,以“长”补“短”

水下文物大省,是海南的文物特色,三亚历史上面向南海,更尤为突出。突破瓶颈一是请海南省旅文厅、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给予支持;二是面向民间收藏者、渔民广泛宣传三亚的海洋文明,更广泛的寻找这方面的文物线索,对无偿捐赠相关文物者颁发捐赠证书并;对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藏品予以征集、纳入展览,把三亚的海洋文明展得有声有色,进而填补地下历史文物薄弱之撼。

三、借助丰富的民族文物资源,大幅度征集,支撑起展览内容

三亚是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民族、民俗文物丰富,如服饰、器物、生产工具等,资源丰富且多散存民间,是短期内扩充馆藏的关键,我们将组建专项征集小组走访非遗传承人、高龄长者及民间收藏家,重点征集黎族织锦、苗族银饰、回族传统节庆器物,同时鼓励三亚市非国有博物馆、本地文物商店优先捐赠或提供线索。

四、聚焦人文IP,以“人”串“物”丰富内涵

三亚史上名人辈出,海南五公,即有三公在三亚。针对本地历史名人,征集其故里、故居遗存、手迹、生活用品(如古崖州名人书信、文房四宝);针对赵鼎、胡铨等谪官流寓,征集相关文献记载、后世纪念器物;针对革命先烈,面向家属及社会征集革命时期书信、证件、武器等实物。采集相关的名人文物故事,以众多的名人文物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支撑起我们的“三亚名人馆”。

五、将丰富的古崖州传统技艺与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起来,活化非遗资源,支撑起“三亚非遗馆”

三亚不仅非遗项目众多,古崖州的传统技艺也很丰富,广泛发掘与征集显然可达支撑展览与补充馆藏之效,并实现“文物征集”与“非遗保护”。我们将一方面梳理三亚各项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着重将这些与非遗项目有传承渊原的技艺,如老旧织锦工具、传统造船木料构件、民国银饰成品等广泛征集;另一方面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定制体现核心技艺的“当代代表性作品”,纳入馆藏并于展览中完整表现它的技艺传承。还有,在博物馆设置“非遗技艺体验区”,将征集的非遗文物与传承人现场演示结合,充实展品类型,让观众直观感受三亚非遗馆的精彩内容。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李莉: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请与我们现场的工作人员联系。

下面,我们将举行三亚市博物馆藏品捐赠仪式,请各位领导移步台下就坐。谢谢大家!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