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知名媒体人吐槽宫鲁鸣:很难想象这个时代训练还是原地投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3:28 1

摘要:“原地投一万次篮就能赢?那云南财经大学怎么把国家队逼到最后一分钟还领先?”——这句吐槽在球迷群里刷屏时,宫鲁鸣正站在场边掐表,手里那张A4纸写着“今日命中目标:800球”,字迹被汗水晕开,像极了中国女篮过去三个月的狼狈。

“原地投一万次篮就能赢?那云南财经大学怎么把国家队逼到最后一分钟还领先?”——这句吐槽在球迷群里刷屏时,宫鲁鸣正站在场边掐表,手里那张A4纸写着“今日命中目标:800球”,字迹被汗水晕开,像极了中国女篮过去三个月的狼狈。

没人否定基本功,可数据把脸打肿。

FIBA刚公布的奥运热身统计:中国女篮场均20.3次失误,排进世界前八“倒数第一”;移动投篮占比只有47%,对手澳大利亚同项73%。

更尴尬的是,同样的训练日,澳大利亚后卫在VR眼镜里模拟的是“李缘贴身+张子宇补防”的双重压力,而国家队这边,姑娘们还在底线排成一排,听哨声把空位投到手臂发麻。

一个细节:对澳第二场,后卫王思雨在弧顶被放空一米,她犹豫半步没出手,最后选择突破被夹成死球——那半步就是“无人防守训练”留下的肌肉记忆,比赛里根本没人会退那么远。

宫鲁鸣不是没改。

上周训练表上,“原地”两个字被划掉,改成“一次运球+急停”。

但队员私下说,防守人还是志愿者体院男生,站那儿手都不伸。

朱芳雨直播时直接叹气:“比赛里扑你的是190公分黑妹,臂展205,你拿学弟练手感?”一句话把遮羞布撕到底。

更大的雷在用人。

李缘过去七场三分15中2,依旧首发35分钟;张子宇跑400米要1分25秒,比中锋平均慢15秒,却每场被安排三次全场冲刺。

球迷看不懂:数据表就摆在那儿,为什么“潜力”总比“即战力”好听?

宫鲁鸣回答很老派:“年轻人不练怎么长?”——可奥运落选赛只剩四十天,对手不会陪你长。

有人翻出日本女篮去年的训练录像:同样的身高劣势,她们把“移动接球+0.4秒内出手”写进KPI,投不进加跑,投进了也计时,八周后全队移动投篮命中率涨9%。

没有魔法,就是把比赛切片搬进训练馆。

中国女篮不缺科技,总局刚买了跟美国队同款的“防守光压”系统,激光投影模拟封盖时机,可惜设备在仓库吃灰,理由很现实:“怕队员受伤,先等等。”等完,亚洲杯铜牌都挂脖子上了。

最难受的是队员。

一位替补前锋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照片:夜里十点,球馆只剩她和保洁阿姨,配文“想逃”。

三分钟后她删掉,换成“继续冲”。

屏幕外的粉丝却捕捉到那条瞬间——原来连球员自己都知道,练得苦不等于练得对,只是没人敢先喊停。

现在篮协内部流传两种声音:一派主张换外教,全盘推倒;一派觉得老帅面子不能碎,再给个热身赛周期。

可赛程不等人,巴黎抽签已经落位,中国女篮和西班牙、加拿大同组,两场都是硬骨头。

如果还是“原地800球+学弟伸胳膊”,失误20+的场景只会从昆明搬到巴黎,只是观众从几千变成几亿。

留给宫鲁鸣的时间窗口,其实就是下一次公开热身。

那天镜头会对准他手里的计时器——如果还是“投满即收”,球迷会立刻懂:所谓调整,只是把旧酒装进新壶;如果看到防守助教举着泡沫棒满场飞,激光线贴着球员鼻尖,姑娘们喘到扶膝,那才说明有人终于把“比赛”搬进了训练。

胜负先不论,至少那一刻,她们终于开始为真正的对手做准备,而不是为一张写满数字的A4纸。

来源:安逸书签GC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