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从教30多年的大学教授向媒体反映,他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成了“低头族”,只顾埋头刷手机。而在课堂禁用手机后,他的选课人数在三年间从85人骤减至28人。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陈自强
近日,一位从教30多年的大学教授向媒体反映,他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成了“低头族”,只顾埋头刷手机。而在课堂禁用手机后,他的选课人数在三年间从85人骤减至28人。
这并非孤例,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暨南大学一名教授观察发现,不点到的课堂,出勤率可能不到50%。而来上课的学生中,也多沉迷于手中的电子产品,认真听课的寥寥无几。南京大学教授朱海富发现,除了不爱上课,学生们也表现出了沉默和被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被点名发表看法。
大学生不爱上课、上课就耍手机在今天的高校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大学生本身有关,例如,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想在大学放松放松;或者在外地读大学,脱离了家长严格的监管,能够些许“放飞”自己;又比如大学期末考试相对较容易,考前简单准备就能通过……
可将全部的板子全打在“大学生”们身上,则无法回答另外两个现象:一是部分老师的课堂和讲座窗边、过道都挤满着爱智的灵魂,如罗翔教授的刑法课向来就一座难求,而许多高校却有着活跃的“代课”产业链;二是近些年来,B站、MOOC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B站学习区,播放量上百万的学习类视频不在少数。大学生们纷纷开玩笑称自己是“B站大学”毕业生。
这显然是吊诡的,也反证了所谓大学生不爱学习、不爱上课是个伪命题。倘若借用语言学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学生埋头刷手机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抵抗呢?让学生放下手中的手机容易,放下心中的“手机”很难。面对空荡的课堂,在批评学生之外,还应该有另一个反思视角:课堂为何缺乏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否已经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水课?
大学课堂的确是水课的重灾区,不少老师上课就念PPT, 而“PPT的年纪比我的年纪都大”。其次,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缺乏思考的火花与思想的碰撞,“这些课对我有什么用?还不如不去上”。
而“水”的原因,则在于许多老师的主要精力并不放在课堂上,这背后是“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评职称不在于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满不满意,而在于文章和课题多少,既然如此,那上课就走走过场,既不用对课堂负责,也不对学生的及其前途负责。
让学生放下手机,最重要的,便是以评价体系为引领,落实《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注重教师一线教学情况考核的要求,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课讲得好”和“科研做得好”一样,都能让教师有获得感、成就感。其次,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作为教师考察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就教学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提升学生评价权重;对于“祖传PPT”的“僵尸课”,则对教师进行严肃处理。
期待大学课堂能重新成为爱智者的殿堂,期待那种要抢着才能听到的课多一点,期待因为课上得好而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多一点,毕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去圈子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