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 一个平日里说话慢悠悠、眼神深得像老井的演员 会因为几本布面精装书闹出这么大动静?陈道明 名字一出来 很多人脑子里自动浮现出他坐在龙椅上微微侧头的样子 连皱眉都带着股文气。可这回,不是戏里的帝王心术 而是戏外的一张“推荐书单” 让网友炸了锅。更让人哭笑
谁能想到 一个平日里说话慢悠悠、眼神深得像老井的演员 会因为几本布面精装书闹出这么大动静?陈道明 名字一出来 很多人脑子里自动浮现出他坐在龙椅上微微侧头的样子 连皱眉都带着股文气。可这回,不是戏里的帝王心术 而是戏外的一张“推荐书单” 让网友炸了锅。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录音里传出来的声音 居然是编剧秦雯,轻飘飘一句:“这些书我都没看完,列上去不就是装个门面?”话音落下 仿佛有人往一池静水里扔了块砖。
这事得从一部还没开播的年代剧说起。宣传物料刚放出来时 不少人还夸剧组有心——主演陈道明特别推荐阅读:**《万历十五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南渡北归》**。好家伙,黄仁宇、钱穆、岳南,清一色的文化硬货 光是书名就透着股沉甸甸的气息。粉丝们立马行动起来,豆瓣小组有人晒购物截图:“三本齐收,追剧前先补课。”可没过几天 那段疑似秦雯和制片人聊天的录音就在圈子里传开了。她说得直白 语气里还带点调侃,好像早就看穿了这套把戏。有人听完第一反应是笑 笑着笑着,又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你想想,三年前他在《鲁豫有约》里还说过:“演员读太多理论书反而坏事,表演靠的是身体记事 不是背名词。”这话当时听着挺有道理 现在回头一看,怎么有点对不上号了?不是说人不能变 可这转变未免太巧了。巧到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书单,到底是谁的主意?后来有娱乐公众号扒出来 说是剧组为了过审加分,特意加的“文化标签”。平台买剧,现在不光看收视率 还得看“社会价值” 书单一挂,立马显得厚重。某宣传公司的人私下说:“观众不一定真看 但得让他们觉得你看。”
可这次偏偏撞上了风口。现在的年轻人 精着呢。B站上有位UP主做了个视频 把这几年古装剧附带的“主演推荐阅读”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 大多数书的豆瓣“读过”人数 都是在剧开播前后猛涨一波,之后立马回落。就像超市门口发的试吃小勺,尝一口,拍照,发朋友圈,然后扔掉。大家不是反对包装,而是受不了那种明摆着的敷衍。微博上有人说得好:“我们可以陪你演,但别当我们都傻。”
为什么偏偏是陈道明?因为他不一样啊。别人推荐书,顶多算个广告 他推荐 很多人真信。过去十年 他演的角色几乎个个带着书卷气,采访里随口引几句《史记》,颁奖礼上提一嘴顾准,久而久之 大家就觉得他是真的爱读书。这种印象不是一天攒出来的 是十几年一点一滴堆出来的。所以当秦雯那句“自己都不看”传出来时,才格外刺耳。像是突然有人告诉你,小时候供在床头的那尊观音像,其实是义乌批发来的塑料货。
后来有接近剧组的人说 书单确实是他们准备的,报给陈道明那边 也没明确反对,算是默认了。。
至于秦雯 她向来是个直脾气,写《我的前半生》时就敢让罗子君离婚后不急着恋爱 这次录音要是真的 倒也不意外。。她可能压根没想到会传出去 就像我们平时在饭桌上吐槽公司流程 谁会录下来发朋友圈?可话一旦出了门,就收不回来了。。
有意思的是,书倒是卖疯了。《万历十五年》销量翻了三倍多,出版社乐得合不拢嘴,发声明说:“读不读是你的事,推荐是他们的事。”这话听着圆滑,其实也实在。观众一边骂着“虚伪” 一边下单毫不手软。有人调侃:“这叫边骂边买,精神分裂式消费。”电商后台的小哥说,那几天订单备注五花八门,“求真相”“替道明老师读”“看看值不值得演”……书成了道具 读书反倒成了行为艺术。
说到底,这不是一本书的事 而是整个行业习惯性“装文化”的一次暴露。以前大家心照不宣 你演我看 各取所需。现在不行了 观众不想再配合演戏了。他们要的不是完美的面具,而是哪怕有一点真实的裂痕。小红书上有个姑娘说 她私信编剧账号问“真的不推荐吗”,收到自动回复:“创作源于生活,但不必拘泥于书本。”她看了半天,最后回了句:“那你干嘛写进宣传稿?”
往后会怎样?没人知道。陈道明没吭声 工作室也没出面。秦雯在一次访谈里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时候我们太想把东西做得漂亮,反而忘了它本来的样子。”这话被截了好多次,配的图是她低头写字的侧脸。业内人都明白 以后再搞这类宣传,恐怕得掂量掂量。要么干脆别提书 要么就得真让人读两章,拍个读书笔记,不然风险太大。
风波过去一周,二手平台上冒出个奇怪的商品:“陈道明同款书单套装,未拆封,低价出 附赠录音文字版。”描述写着:“收藏意义大于阅读价值 懂的来。”十七个人买了 留言区清一色三个字:哈哈哈。这笑声里,有讽刺,也有无奈。我们一边拆穿谎言 一边又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或许真正的荒诞从来不是谁在装 而是我们都心知肚明 却还是愿意递上那根绳子 让他继续往上爬。
来源:默默地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