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多地秋茬虾池再遭“铁虾”突袭:40天内虾群光吃不长、肌肉白浊、肝胰腺萎缩,PCR直指虾肝肠胞虫(EHP),苗场抽检阳性率同比升高12%,垂直+水平双重传播令一池发病、连茬爆雷。据了解,局部高位池对虾排塘率已超 40%、部分养殖场检出率高达 70%、珠三角新
近期多地秋茬虾池再遭“铁虾”突袭:40天内虾群光吃不长、肌肉白浊、肝胰腺萎缩,PCR直指虾肝肠胞虫(EHP),苗场抽检阳性率同比升高12%,垂直+水平双重传播令一池发病、连茬爆雷。据了解,局部高位池对虾排塘率已超 40%、部分养殖场检出率高达 70%、珠三角新一批放苗排塘率高达90%,这些惊人数据,给秋季对虾养殖蒙上阴影。
秋季孢子虫病的隐蔽性更强。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后,初期仅表现为生长缓慢,摄食减少,常被养殖户误认为是季节转换的正常现象。等到台风过后出现大规模死亡时,虫体已在虾体内大量繁殖,此时治疗难度极大。广东湛江某养殖场负责人透露,今年 9 月以来,当地因孢子虫病导致的养殖损失已超过千万元。
01秋季为何成孢子虫高发期?三重因素叠加致危机
秋季成为孢子虫病高发期并非偶然,气象数据显示,夏末秋初的气候条件与孢子虫的繁殖规律高度吻合,形成了 "台风降雨 + 水温适宜 + 养殖密度" 的三重风险叠加。
水温适宜加速繁殖:研究表明,20-25℃的水温最适合孢子虫卵囊发育,这正是秋季池塘的典型水温范围。隐孢子虫等常见种类在这个温度区间内,卵囊孵化速度比夏季高温时加快 30%,感染能力显著增强。
台风暴雨恶化环境: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导致养殖水体盐度骤降、pH 值剧烈波动,对虾产生强应激反应,免疫力大幅下降。同时雨水冲刷地面,将陆地有机物和病原体带入养殖水体,造成藻类大量死亡、溶氧骤降,为孢子虫繁殖创造了理想条件。调查显示,台风过后 1-2 周是孢子虫病暴发的高峰期。
养殖后期污染累积:经过夏季养殖,池塘底部积累了大量残饵、粪便和死藻,形成了富营养化环境。秋季养殖密度通常达到全年最高,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底部缺氧导致有害物质浓度升高,不仅直接刺激孢子虫繁殖,还会削弱水生动物的抵抗力。
更棘手的是,孢子虫卵囊具有极强的环境抵抗力,在海水中可存活 1 年之久,普通消毒剂难以彻底杀灭。秋季频繁的水源交换和养殖操作,更使得虫卵在池塘间快速传播。
02全方位抑虫方案——强免疫、高效抑虫
针对秋季孢子虫病的暴发特点,结合台风灾后养殖环境修复需求,我们推荐以下高效抑虫防控方案,帮助养殖户快速控制病情:
03秋季预防管理要点,筑牢丰收防线
孢子虫病防控的核心在于预防,尤其是秋季这个关键节点,养殖户应重点做好以下管理措施,为丰收保驾护航:
台风前应急准备:密切关注气象预警,台风来临前加固养殖设施,提前 1-2 天泼洒抗应激产品,例如上海诺立的“激0”。检查增氧设备,储备足够的增氧剂,防止灾后缺氧加剧孢子虫危害。
强化水源管控:秋季水源易受污染,进水时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建立独立蓄水池,避免直接使用受台风污染的外源性水源,减少孢子虫随水传入风险。
定期监测预警:每周至少检测一次水体指标,重点关注 pH 值、溶氧量和氨氮变化。可采用 PCR 检测技术定期监测虾体携带孢子虫情况,发现阳性个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科学投喂管理:秋季应适当减少投喂量,避免过量残饵污染底质。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水生动物抵抗力,建议每 10 天添加一次,连续使用 3 天。
规范清塘消毒:对于已收获的池塘,立即进行彻底清塘,采用生石灰 150 千克 / 亩全池泼洒,暴晒池底 7-10 天,杀灭残留的孢子虫卵囊。发病池塘的养殖尾水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止污染周边水体。
加强日常巡塘:秋季应增加巡塘次数,早晚各一次,观察水生动物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详细记录养殖数据,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秋季是水产养殖的收获季,也是孢子虫病防控的关键期。养殖户要深刻认识到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重要性,既要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置方法,更要做好日常管理。只有筑牢防控防线,才能有效应对孢子虫威胁,确保秋季养殖丰收稳产。
来源:小宋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