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存单到期的攒钱人,转身拥抱攒钱界的“三菜一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8:12 1

摘要:曾几何时,当我们路过银行网点,“定期存款送礼”的红色水牌总是最醒目的风景。从米面粮油到保温杯、空气炸锅,这些实实在在的赠品,在利息之外,构成了攒钱路上最初的情绪奖励。

曾几何时,当我们路过银行网点,“定期存款送礼”的红色水牌总是最醒目的风景。从米面粮油到保温杯、空气炸锅,这些实实在在的赠品,在利息之外,构成了攒钱路上最初的情绪奖励。

然而,这份情绪价值正悄然消散,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人们已经没有兴致再去关心这些赠品小菜。今年5月,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跌破1%,三年期、五年期利率也同步下调。攒钱人攥着刚到期的大额存单,辗转于各大银行之间,利率越比越低,存定期的劲头也随之淡了许多。

“三年前存定期时还嫌3.45%的利率低,现在一取一存,每年少了好几千的利息,只恨当初没一口气存五年。”

放弃攒钱?那不可能的。这届攒钱人早已悟了:“钱不是攒出来”的鸡汤已然失效,iPhone出到第17代也不耽误自己还在用iPhone 11;眼影盘不用到“铁皮”誓不罢休;四季常服有个十几套已经足够,毕竟上班穿得再精致也会被班味淹没,用心打扮无异于是在倒贴钱上班。

如果说上班的本质是用时间换钱,攒钱为的则是把自己从工作里赎出来。利息每多零点几个点,余额宝里每天就能多跳动一点收益数字,每年靠利息就能覆盖水电费,或添置一件像样的家电。

小攒小赚,大攒大赚,当旧的路径依赖被打破,一场关于“如何攒钱”的探索与迁徙,便重新开始了。

低利率下的攒钱党:

它逃TA追,它插翅而飞

利息虽然有多有少,却如同买咖啡时附赠的周边,是每一代人必领的“那枚鸡蛋”,也是每一代人发挥生活智慧的场域。

去年,银行存单这种既要请假、又得线下排队的古早存钱方式,竟再度翻红。其中,更衍生出了名为“12张存单法”的攒钱术,这种方法要求储户每月将一笔钱存为一年期定期,连续存12个月即为一个攒钱周期的“闭环”。

“12张存单法”攒钱术给了年轻人安全感(图源:小红书@琳达的攒钱日记)

12张存单法乃至进阶的36张存单法,也不是没有争议。反对的人认为,这是“用最多的时间换取了最低的利息”,实际利息算下来,余额宝的收益都高于它。实际上,践行12张存单法的人不是不明白,他们不怕麻烦、风雨无阻,坚持每月到银行打卡,正是另一种层面的“有效攒钱”:通过加大存钱和取钱的难度,强制自己攒钱。直到利率跌破1%,这批攒钱人的心理防线才随之松动。有人从24年开始践行36张存单法,从1.95%的利率一直存到1.1%,“现在每笔存单去取的时候,都有点生无可恋”。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居民存款余额同比少增6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5500亿元,这样的一增一减被广泛称为“存款搬家”,也就是说,该攒钱的人还是在攒钱,只是钱从银行定期流向了收益更高的地方。

人们纷纷把银行存款转移到了收益更高的地方

攒出一份首付、一辆车子,或仅仅是攒出一份生活安全感的愿望,依旧炽热。在互联网上,提前退休计划、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等社群持续火爆,成员们分享着各种极致攒钱秘籍,“老鼠人式攒钱”“养娃式攒钱”“追星式攒钱”……为了攒钱,大家集体“戏瘾大发”。“月薪五千,年攒四万”等帖子也总能引来上千的留言,打工人的挣钱方式可能是基础款,但提到攒钱,却个个都是狠角色。

与此同时,“存款搬家”不仅是搬去了理财、股市、保险等渠道,攒钱人的智慧在更广阔的天地继续施展。其中,过去长辈们严选的黄金,作为千年以来的硬通货,其保值属性深入人心,始终是“攒”的重点。在国际金价再创新高的背景下,“攒黄金”既满足了提高收益的需求,沉甸甸的实物黄金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满足。

刚工作的年轻人流行攒小金豆,通过“薅羊毛”低价购入,然后在相关小程序里仔细记录下成本、克重,每多攒一颗,都像是“把闲钱收集了起来”。更有实力的攒钱人,则将金条、金饰列为首选。即便是开在上海豫园的老铺黄金门店,排队进店的号码牌一天也能发出500多张,那些被人流劝退的卖家,兜兜转转还是不甘心空手而归,宁愿再花160元豫园门票重新入场排队。

攒钱的形式随时代而变,但这份希望通过积累安顿身心的渴望,却从未改变。

从“月光”,到“月攒”

“除了赚工资,早已不奢望其他横财。”对于这一届的攒钱人来说,理财市场的大风大浪,他们早就完整经历了一遍——他们身边总会有几个股票被套牢的朋友,听着后者自嘲“这是另一种被迫攒钱的方式”;他们也见证过老一辈攒邮票、攒纪念币的往事,看着千挑万选的理财产品愣是变成了仅供欣赏的工艺品。

如今的攒钱人,既不奢望在股市一夜暴富,与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更是早早“划清界限”,相反,踏踏实实、聚沙成塔,收益比银行利息高一点就是赚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性,成了新世代的攒钱哲学。

从“前攒钱时代”的攒定期、攒收益,到当下风头正盛的攒黄金,作为拥有八亿用户的顶流应用,余额宝也在近期完成了一次攒钱功能升级,为攒钱党扩充了选择空间。区别于以往“攒零花”的定位,升级后的余额宝,集合了攒定期、攒收益、攒黄金的多项功能,成为满足攒钱人多元化需求的“国民攒钱搭子”,甚至有网友直接将此概括为——攒钱人的“三菜一汤”。

具体来说,“一汤”对应的即是在余额宝上攒零花,“三菜”指的则是三道硬菜,分别对应着攒定期、攒收益、攒黄金,供攒钱人根据需求自由搭配。

大众最熟悉的,自然就是在余额宝上攒零花。余额宝最初的出圈,正是因为它解决了无数人的“攒钱开始困难症”:1元起存的低门槛、高于银行活期的收益,让很多人第一次体验到了“每天攒出一杯奶茶钱”的爽快感。

在银行利率下跌后,对于那些辗转于多家银行,却哪一家都“看不上”的人来说,“攒定期”功能则解决了他们的“存钱困难症”。“攒定期”就相当于银行定存,有半年或一年锁定期可选,但收益却比银行定期更香,在约束消费和资金流动性之间实现了均衡的“既要又要”。此外,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还有“攒收益”作为对口的攒钱方式可以选择,它适合那些有一笔闲钱,想理财怕亏、存定期又怕“用大钱时挪不出来”的攒钱人,历史均为正收益,也有季度、半年或一年封闭期可选,是“三菜一汤”食谱里,那盘风味更鲜明的“硬菜”。

蚂蚁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用户搜索“黄金”的人次同比增长了206%,累计超760万用户开启定投。在这一背景下,“攒黄金”功能顺势承接了买金热浪,用户既可以按克数、金额散装买入黄金份额,也可以在攒到一定克数后兑换成实物黄金,在黄金情节与现代便利之间找到了平衡。

截至今年,余额宝“攒钱”用户规模已接近8亿,在庞大基数上仍保持稳定增长,印证了“攒钱热”的持续升温。而从人群分布来看,攒钱并非某一地区或群体的特定偏好——女性用户占比达53.84%,二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合计占比63%,呈现出全民参与的普惠特征。

而“三菜一汤”式的攒钱配置,就像是为攒钱人精准定制的均衡搭配。它不像预制菜般标准却乏味,也不似网红餐厅般喧嚣易过时,而是像妈妈的手艺,踏实、落胃,在日常三餐中给予人最持久的滋养。

一分一厘,凭本事攒下确定感

利率数字往下掉,但日子还要照样过。当人们追逐那一点点多出来的利息,辗转于柜台、App之间,看起来精明又计较,实际上,背后的愿望却是成熟的、朴素的。

攒出来的利息可以覆盖孩子一学期的伙食费、可以支持自己学习一门新爱好,又或者有余力收养一只小狗。生命体验的半径,正因为有了不必计较的底气,得以缓缓延展。

“以前觉得提钱很俗,后来明白,攒下钱才能减少精神上的磨损。”

最近,“存款三十万定律”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个概念指出,30万元是很多人攒钱路上的一道坎:存款一旦达到这个数,心思就容易活络,这笔不大不小的积蓄,却吸引着各种“折腾”的念头——投资理财、奢侈品消费、开店创业……稍不留神,过去辛苦攒下的钱就会“以非常潦草的方式消耗干净”。

此时,回归“攒小钱”的初心,也就成了攒钱人的防守底线,无论是攒零钱、定期、收益,还是黄金,每攒一笔,都是多攒下一份确定感。

在时代的江海与个人生活的溪流间,攒钱方式的转变,映照的正是普通人用智慧与韧性,守护一方小小天地的身影。一分一厘看似渺小,一汤一饭看似平常,却是滚烫生活里,最落胃的安稳。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和购买建议。)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