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压的人要少吃盐”,这句话你一定听过。可你知道吗?有些人一听到“控盐”,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几乎不吃盐、炒菜不放盐、食物只吃原味,甚至连酱油、咸菜都戒得干干净净。
“高血压的人要少吃盐”,这句话你一定听过。可你知道吗?有些人一听到“控盐”,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几乎不吃盐、炒菜不放盐、食物只吃原味,甚至连酱油、咸菜都戒得干干净净。
乍一看,这样的“自律”似乎值得点赞,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不少人血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甚至出现了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更有研究发现,极端低盐饮食与脑卒中、肾损伤的风险上升有关。
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多个权威机构和临床研究开始重新审视“控盐”的边界,过度限盐的健康风险逐渐被揭示。控盐但盲目不吃盐,可能比吃咸还更伤血管。
在医学上,钠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电解质之一,维持着水盐平衡、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基本生命活动。长期摄入不足,会扰乱体液平衡,诱发低钠血症、血压不稳,甚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也明确指出,成年人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内,相当于食盐约5克,而不是“零盐”。这并不是一种“吃得越少越好”的营养素。
尤其对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来说,极端控盐反而容易导致血容量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冠心病、心衰等慢性病。这类原本希望“靠不吃盐来降压”的行为,实则可能无意中“加压”了血管。就像有人为了减肥不吃饭,结果营养不良、代谢紊乱,最终反而更容易发胖。
更值得警惕的是,钠摄入过低,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这一机制在《中华内科杂志》多篇综述中被反复提及。也就是说,不吃盐,反而有可能从生理机制上“助推”高血压的发生。这就像给身体下了一个“隐形指令”:你不给我钠,我就自己造压力。
有些人追求所谓“清淡饮食”,盲目模仿网络流行的“原味食养”,不但杜绝食盐,还回避一切调味料,结果导致味觉退化、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在临床中,不乏因长期极端饮食诱发的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住院患者。医生往往一查饮食习惯,才发现问题根源就在“吃得太干净”。
更复杂的是,人的盐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吃盐都会高血压,也不是每个人限盐都能见效。
研究显示,东亚人群中盐敏感性较高,部分人群对盐摄入的反应尤其明显;但也有一部分人相对耐盐,适度摄盐并不会造成血压升高。一刀切的极端控盐,忽略了个体差异,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控盐≠禁盐,科学限盐的关键在于“适量”二字。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就特别强调,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但并未鼓励完全不吃盐。
而且指南还指出,通过合理膳食结构、增加钾元素摄入(如多吃蔬果),可以在不极端限盐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钾钠比对血压调控也至关重要。现代饮食中往往钠多钾少,是诱发高血压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与其盲目禁盐,不如从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钠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天然蔬果摄入入手。例如番茄、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能有效中和钠的升压作用,达到更温和且持久的控压效果。
也有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只注意炒菜时是否加盐,却忽视了隐藏在加工食品、外卖、腌制品中的“隐形盐”。这些“看不见的盐”才是现代人摄盐过量的主要来源。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我国居民每日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克,远高于推荐值,其中大约有30%来自加工食品和调味品。
科学控盐的重点,不是简单地“不吃”,而是识别“吃了多少”与“吃进了什么”。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你以为很健康”的食物中,比如低脂沙拉酱、健身餐调味包、鸡精、酱油等。这些调料往往钠含量极高,却容易被忽视。
控盐这件事,说到底,既要讲科学,也要讲人性。饮食的可持续性决定了健康行为的长远效果。极端控盐既不科学,也难以坚持,反而可能因长期口味压抑引发“报复性吃咸”,拉锯战般的饮食方式,对身体伤害更大。
从传统中医角度看,“味过则伤脏”,盐属咸味,入肾经,适量有助固精养阴,过则伤肾伤骨。不吃盐,损精耗气,久则伤脾胃、耗津液,反而削弱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很多老中医都强调“咸味不可缺”,这与现代医学对钠离子的理解,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人在出汗多、运动后、高温环境下,钠的流失量会显著增加。此时如果仍严格限盐,很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温季节或重体力劳动者,适当补盐反而是健康所需。中医里所谓“汗多伤阳”,其实也暗示着体液与电解质的流失需要及时补充。
医学的本质从来不是极端,而是平衡。控盐的意义,不在于“滴盐不沾”,而在于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剂量。既要远离重口味的伤害,也不能陷入“清淡成瘾”的误区。
若你因担心高血压而开始“滴盐不沾”,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的血压真的因此变好吗?还是只是心安了,却让身体更累了?真正的健康,从来不靠极端的克制,而是来自科学的认知与温和的坚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9):641-65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