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品评选活动在广西南宁圆满举行,由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选送的《九龙寓瑞图》脱颖而出,荣获“优秀设计奖”。这一荣誉不仅让西宁非遗在东盟博览会上赢得了高度赞誉,更将河湟非遗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生动地呈现在东盟各国及观
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品评选活动在广西南宁圆满举行,由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选送的《九龙寓瑞图》脱颖而出,荣获“优秀设计奖”。这一荣誉不仅让西宁非遗在东盟博览会上赢得了高度赞誉,更将河湟非遗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生动地呈现在东盟各国及观众面前。
如今,《九龙寓瑞图》已“载誉归家”,若想感受九龙腾跃的灵动姿态,体验河湟文化的深厚魅力,不妨前往西宁市城中区华德商贸城五楼赞檀花开非遗馆,近距离感受这幅作品的魅力~
独特魅力
01『制作技艺独特精湛』
01 制作方向。《九龙寓瑞图》由西宁市非遗文创企业青海赞檀花开文创开发有限公司创作,以西宁区级非遗项目湟中镶丝制作技艺和省级非遗项目宗喀唐卡为依托,将金属镶丝工艺与唐卡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实现了对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02 制作技艺。制作过程中,匠人们根据设计图案,将金属丝精心掐制成各种线条和形状,粘贴在画布上,形成图案轮廓。再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填色,后经多道工序打磨处理,作品表面光滑平整,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03 制作标准。由于要将金属镶丝工艺与唐卡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因此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这不仅考验着匠人的技艺水准,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传承之责。
02『文化特色浓郁鲜明』
01 创作源头。该作品以“龙”为核心灵感,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更承载着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九条神龙呼应“九州”,更是寓意山河稳固、国家统一,这种深厚的文化根基让作品从一开始就拥有了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
02 技艺展现。创作《九龙寓瑞图》时沿用了河湟地区传统的掐丝技艺,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画面中的九条龙形态各异,创作者以“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审美中焕发生机。
03 效果呈现。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巧妙融合了“黑”“金”“蓝”三色,以黑色为底,彰显威严庄重;金色为主,凸显九龙华贵;蓝色为配,更显灵动活泼,三种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在布局上,“九龙”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主龙昂首腾飞,周围八条龙或盘或旋,相互呼应,营造出“九龙聚瑞”的热闹氛围,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摆盘时,又选择圆形,取“圆满”之意,契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对完整、均衡、和谐的追求。
《九龙寓瑞图》
深远影响力
01『文化传播力度增强』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重要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平台,本届展品评选汇聚近60国1900余家企业的4500件展品,经AI筛选与专家评审选出4类奖项共60个,获奖率仅1.3%。
《九龙寓瑞图》在此高规格展会获奖,是对其艺术价值与创新理念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西宁非遗成功走向国际,获广泛关注,为其传播推广搭建广阔平台,大幅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02『文化传承焕发生机』
近年来,西宁市通过出台非遗保护政策、建设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举措,推进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打造非遗保护西宁样板。此次《九龙寓瑞图》获奖,正是西宁非遗保护成果的生动体现,既彰显了当地非遗企业的文创探索,也展现了传承人创新突破的精神。
西宁非遗传承保护中心也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河湟非遗闪耀世界舞台。
来源:夏都西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