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开展以来,宝力根街道聚焦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获”核心需求,以“微实事”撬动“大幸福”,推动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近日,宝力根街道指导乌兰图嘎社区举办第三期“非遗文化传薪火 银龄学艺绽芳华”手工盘扣技能培训班,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开展以来,宝力根街道聚焦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获”核心需求,以“微实事”撬动“大幸福”,推动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近日,宝力根街道指导乌兰图嘎社区举办第三期“非遗文化传薪火 银龄学艺绽芳华”手工盘扣技能培训班,创新将非遗传承与民生服务、就业增收相融合,以“家门口就业”为抓手,助力老年人掌握增收技能,在指尖传承传统文化中厚植爱党情怀。
此前,针对辖区老年人“想增收无技能、想参与无平台”的困境,宝力根街道将服务老年群体列为基层治理重点课题。在街道统筹指导下,乌兰图嘎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引入非遗盘扣、缝纫、剪纸、编织等技艺培训,既为老年人搭建起技能学习的“银龄课堂”,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鲜活的“银发力量”。
培训课堂上,非遗老师采用“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模式,通过展示牡丹纹、如意纹等传统纹样盘扣成品,瞬间点燃老年人学习热情。实操环节中,老师围绕镶丝条盘绕力度、缝制缠绕针法、丝线弯折角度及调色填充细节,拆解细化制作步骤,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理解掌握。老年学员们神情专注,紧跟指导反复练习,逐步攻克技术难点。
这场银龄课堂不仅让老年群体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精准落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服务目标。从培训筹备到后续服务,宝力根街道全程统筹、精准施策,确保培训“接地气、能实用、有实效”。选址优先选择“家门口”场地,减少行动不便老人往返奔波;课程设置兼顾“易上手、能变现”,从基础针法教起,逐步引导老年人掌握市场化盘扣制作技能;后续更联动辖区手工制品店、文创企业,搭建作品展示与销售渠道,真正实现“手艺”向“收益”的转化。
“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帮不上家里,还怕给社会添麻烦,是党的好政策和社区的帮助给了我们新奔头!现在学会了盘扣手艺,既能打发时间,以后说不定还能靠这门技术挣钱,减轻子女负担。党心里装着老百姓,我们更要听党话、跟党走,把日子过得更有滋味!”社区包阿姨拿着亲手制作的第一枚盘扣,脸上满是激动与自豪。
一枚小小的盘扣,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此次培训,既是乌兰图嘎社区传承非遗文化的扎实举措,更是宝力根街道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的鲜活实践。通过技能赋能,社区为低收入老年家庭拓宽了就业创业路径,让老年人亲身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实在好处,进一步筑牢了老年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直以来,宝力根街道始终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民生服务各环节,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盼。在政策宣讲上,建强9支共123人的宣讲队伍,依托“书记讲”“党员讲”等形式开展39场宣讲,深入解读“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及惠民政策,同时在官方平台开设“群众教育”专栏,借助电子大屏、社区宣传栏刊播内容,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在典型引领上,开设“友善故事汇”、举办“友善之星”评选,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还创新“网格党支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模式,联动26个单位的779名党员到社区开展40次服务,凝聚起党群同心的强大合力;在为民办实事上,推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今年以来不仅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指导站”、开设暑期托管及技能课程、配置辅助设备、搭建“智慧物业”平台,还新增“农牧科普室”等服务阵地,年内累计解决93件民生问题,让党的温暖传遍基层每一个角落。
来源:草原明珠锡林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