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咱这顿年夜饭,还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最香!”红红火火的餐桌上,刚刚拆开的腊肉鲍鱼热气腾腾,孙子在剥着咸鸭蛋,儿媳则热情地盛着泡菜蘸酱。饭菜香气扑鼻,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互夹菜,杯觥交错间其乐融融。可就在饭后闲聊时,李大爷突然听到“幽门螺杆菌”这个名词——“听
“老李,咱这顿年夜饭,还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最香!”红红火火的餐桌上,刚刚拆开的腊肉鲍鱼热气腾腾,孙子在剥着咸鸭蛋,儿媳则热情地盛着泡菜蘸酱。饭菜香气扑鼻,大家你一口我一口互夹菜,杯觥交错间其乐融融。可就在饭后闲聊时,李大爷突然听到“幽门螺杆菌”这个名词——“听说这玩意儿还能传染,还是胃癌的‘罪魁祸首’?”亲戚们一阵哄笑,觉得不过是养生节目的噱头。可他心头还是咯噔一下:我们家的这些“团圆饭桌习惯”,真的是健康的吗?难道看似无害的春节饭桌,竟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其实,每年春节,中国家庭因集体用餐而集体“中招”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权威划分,有一种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的潜伏者,春节期间最活跃,许多家庭却对此毫无防备。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春节团圆正是“传染高峰”。一人感染,往往就是全家中招,尤其是共用餐具、互夹菜、同饮一杯汤的家庭,成为不知不觉中的“重灾区”。
答案正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它并不是新鲜的时令食材,而是许多人肠胃里无形的寄生者。幽门螺杆菌已被世卫组织认定为“一级致癌物”,与胃癌、胃溃疡密切相关。春节团圆,本是温情时刻,却极易因“合餐制”“共用筷勺”等陋习,让这种致癌物乘虚而入。所以每年节后体检,总有一些家庭成员“全家感染”的新闻刷屏,令人唏嘘又后怕。那么,幽门螺杆菌为什么这样“凶猛”?春节饭桌上最容易传染的环节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范?答案隐藏在每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里。
幽门螺杆菌:从“口口相传”到“全家中招”的隐秘路径
很多人对幽门螺杆菌知之甚少,甚至误以为只是“吃坏东西”才会感染。实际上,这个直径只有0.5微米的“螺旋状寄生菌”,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源之一。在中国,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感染。如果在家庭聚餐时共用筷子、匙勺、餐具残留口水、互夹菜,都是幽门螺杆菌“扩散”的关键环节。
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家庭内聚餐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主阵地。有数据显示,若家中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的感染概率会升高2-3倍以上。尤其是老人、儿童、胃肠功能较弱者为高危人群。感染后初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但慢慢地,隐患开始积累:幽门螺杆菌会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使得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增高——胃癌患者中,有80%以上都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
春节饭桌这些习惯,正推高幽门螺杆菌的“传染率”!
每逢春节,下面几种饭桌习惯正悄悄“帮忙”幽门螺杆菌扩散: 共用一盘菜、互夹一口、蘸同一碟酱油,餐具间交叉污染最常见; 长辈为孙辈“夹菜喂饭”“帮忙吹凉”,认为是亲情,却是病毒的温床; 拒绝公筷公勺,觉得“生分”,其实是风险源头; - 餐后共用杯子、牙签,甚至碗筷一锅刷。
很多家庭一人“阳了”,却因节日团圆不断“轮流重感冒”,殊不知幽门螺杆菌更是“打游击战”,隐匿其中,却给胃肠道留下严重隐患。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人体将面临哪些健康风险?
权威数据显示,若不及时防治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风险会提升2.4倍,胃癌风险增加4-6倍。而且胃癌一直是我国高发的“头号杀手病”。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报告,中国每年因胃癌死亡人数约为43万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比例比未感染者高6倍以上。
症状上来说,部分人经年无觉,也有人出现胃胀气、食欲减退、口臭、反酸等“常见但易忽视”的不适。多数人觉得“顶多胃不舒服”,却没意识到胃黏膜已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一旦诱发恶性变异,悔之晚矣——幽门螺杆菌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持久且“沉默”的。
防范幽门螺杆菌,从今年春节家庭餐桌改革做起!
好消息是:幽门螺杆菌虽然可怕,但完全可防、可治。关键,就在我们每天饮食的小变化:
设立公筷公勺,分餐制是最佳防线。儿童、老人等脆弱人群要避免与他人共享餐具。定期体检筛查幽门螺杆菌。尤其是有胃部不适、家族有胃病史的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出现胃部不适及时就医,勿长期拖延。如已确诊感染,遵医嘱进行规范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不用嘴直接吹凉或试味儿童餐食。少吃或杜绝腌制、熏烤类高盐高油食品,减少胃负担。
保持好这几个细节,就能把幽门螺杆菌“隔绝在家门外”,更能为全家健康长远保驾护航。春节团圆的美好,不该建立在健康风险之上。亲情不需“共筷才更亲密”,分餐反而更安心。
健康的生活,才是最贵重的“年货”。今年春节,管好饭桌习惯,让幸福“团圆饭”不再变成健康的隐患。愿您的每一次团聚,都是平安、健康、没有遗憾的美好时光。
温馨提醒:幽门螺杆菌虽可防可治,但每个人的体质、感染途径与疾病风险不同。文中建议仅供科普参考,具体健康状况仍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胃肠专科就诊。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切勿自行忽视或随意服药。如有疑问,可及时咨询医生,争取早发现、早干预、早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幽门螺杆菌分类及防控报告》
《2022年中国胃癌发病及死亡统计数据》
《中华消化杂志: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
《临床胃肠病学(第四版)》
《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肿瘤登记年报》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中国专家共识》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