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公元783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让皇帝李适成了逃兵。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长安,公元783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让皇帝李适成了逃兵。
这事儿听着荒唐,可当时的情势就是这么紧张。
叛军控制了京城,朝臣四散,皇帝只带着几个宦官,灰头土脸逃出长安。
说起来,这场兵变后来被叫作“奉天之难”。
可怕不在兵变本身,而在它彻底改变了李适对权力和人心的判断。
那会儿他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在兵荒马乱中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文臣靠不住,武将靠不住,只有这些从小伺候他的宦官,始终不离不弃。
从那以后,朝廷的格局就变了。
可要追溯这个故事的开头,得往前倒二十多年。
李适是代宗李豫的长子,出生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两年。755年那场动乱,让唐朝从顶峰直接坠入谷底,盛世不再。
李适小时候就跟着家人逃难,长安失守,百姓流离。
一路上,他亲眼见过城墙倒塌、百姓如潮,听过小孩子问娘亲:“什么时候能回家?”那种场景,搁谁心里都忘不了。
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这个皇子暗自下了决心:如果有一天能掌权,一定得让天下安稳。
他不是那种生下来就锦衣玉食的皇帝。
他经历过苦日子,也见过战火。
他做太子那几年,跟着父亲学政务,看奏章,听大臣们争论政策。
他记得很多细节,比如有一次父亲在夜里召见他,两人围着一盏油灯谈了很久,说的都是对策和治国之道。
779年,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
那一年他24岁,意气风发。
刚上台那几年,他干了不少实事。
比如废掉那些过度进贡的规矩,宫女放了好几百人回家,把地方上献来的绢帛全数归还国库。
还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
这项改革说白了,就是按亩产和财产征税,试图让税收更公平一些。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地方节度使不乐意,这项政策直接动了他们的利益。
有的阳奉阴违,有的干脆拖着不执行。
李适虽然有心治理,可这摊烂账太大了,一个人收不回来。
那时候,朝廷里正经做事的大臣不少。
但李适的用人风格慢慢变了。
他开始信任一个叫卢杞的宦官,这人表面能干,实则心术不正,打压异己,拉帮结派。
朝堂局势越来越乱,忠臣被排挤,奸佞得势。
更微妙的,是李适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兵变之后,他对朝臣的信任几乎降到冰点。
有人劝他重用重臣、整顿朝纲,他听着听着就不作声了。
反倒是宦官,越来越得他的倚重。
神策军、内廷财政、官员任免,逐渐都落进宦官手里。
长安城里,风向变了。
李适的晚年,其实不算长——他活到58岁。
但在位期间,朝政每况愈下。
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节度使像是半个独立国王,中央根本调不动他们。
李适试图削藩,几次出兵,可都打不出结果,反倒把国库拖得更空了。
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维持军费和宫廷开支,他不得不恢复进贡制度。
还派宦官到各地去收奇珍异宝,搞得地方怨声载道。
一个曾经说要简政节用的皇帝,最后变成了奢靡的代言人。
那会儿,外患也没停。
吐蕃、回鹘、南诏这些边疆势力时不时骚扰边境,朝廷疲于应付。
有一次,李适试图联合回鹘和南诏夹击吐蕃,可几个月过去,除了几封战报,什么实质结果也没有。
最要命的,是他在位的末期,黄巢起义爆发。
那是874年的事,李适刚去世不久。
他的儿子唐顺宗继位不到一年就病倒了,改由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
黄巢的队伍一路打进长安,唐朝的根基几乎被掏空。
李适晚年退居洛阳,没再过问政事。
身边还是那批宦官,护着他,服侍他。
他去世的时候没留下多少话。
据说他临终前只是盯着窗外发了会儿呆,什么都没说。
连侍候他的宦官也不太清楚他那会儿在想什么。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少年天子”这个词挂在他头上了。
参考资料:
柳宗元,《封建论》,中华书局,2015年。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
《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来源:历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