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谱系中,“炎黄子孙”的认同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数亿神州尽舜尧”的咏叹更让黄帝、尧、舜等上古圣王的形象家喻户晓。而在“三皇五帝”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记忆的尊贵序列里,人文始祖帝喾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
帝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谱系中,“炎黄子孙”的认同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数亿神州尽舜尧”的咏叹更让黄帝、尧、舜等上古圣王的形象家喻户晓。而在“三皇五帝”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记忆的尊贵序列里,人文始祖帝喾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是张姓始祖挥公的亲侄、帝颛顼的族侄,更是商、周两大王朝的共同先祖。作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核心首领,“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以其卓越的功德与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其事迹与精神跨越千年时光,至今仍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帝喾,姓姬,号高辛氏,名俊,其家族脉络清晰可溯:父亲为蟜极,伯父便是发明弓箭、开创张姓一脉的挥公。他的生命轨迹与华夏腹地紧密相连,出生于古高辛之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最终长眠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的广阳里(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从少年英才到天下共主的传奇一生。幼年时期的帝喾便已展露不凡,5岁时便因聪慧过人被封为辛侯;15岁时,他凭借出众的才能辅佐帝颛顼处理部落事务,因功绩卓著被召入都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高城遗址)参与核心辅政,后又被任命为部落长,迁居至有熊之墟(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这片曾是黄帝都城的土地,仿佛也赋予了他承继先祖伟业的使命。
帝颛顼去世后,30岁的帝喾在帝丘濮阳正式继承帝位,以木德为帝,定号高辛氏,并改元为帝喾元年。他在位期间,以德服人、以仁治国,深受各族百姓爱戴,成为真正统领四方的天下共主;后因洪水等因素,为更好地统筹部落联盟事务,他又迁都于亳(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帝喾一生勤勉理政,在位长达70年,享寿100岁,用漫长的岁月为上古华夏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帝喾的人生篇章中,其家庭与后世传承同样深刻影响着华夏历史走向。他有四位贤德的妃子,每一位都与重要的文明脉络紧密相关:元妃是有邰氏之女姜嫄,她生下的后稷,成为周朝的始祖,后世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与礼乐文明,皆源于此;次妃为有娀氏之女简狄,她所生的契,是商朝的先祖,商汤灭夏、开创殷商文明的辉煌,皆可追溯至契的血脉;三妃是陈锋氏之女庆都(今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名字的由来就源于庆都),她生下的尧,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贤之君,“尧天舜日”的太平景象成为后世对理想盛世的向往;四妃是娵訾氏之女常仪,她生下的挚,在帝喾去世后先继承帝位,后又因尧的贤能而主动禅位,成就了“禅让制”的千古美谈。
当我们回望历史,商、周两大王朝的强盛与尧帝的圣德,都是华夏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高光时刻,而帝喾作为他们共同的先祖,其历史地位与文明贡献自然令人肃然起敬,也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脉络。
作为一位开创盛世的上古帝王,人文始祖帝喾的伟大功德并非停留在传说之中,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在治国理政、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深刻塑造了上古社会的面貌。
一、订立节气,推动华夏农耕文明的革命性跨越
在帝喾之前,虽然先民们已初步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但农业生产与畜牧活动仍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粗放状态——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获,全凭祖辈相传的经验与模糊的自然感知,缺乏科学的时辰顺序与节令指导。这种无序的生产模式,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量的提升,也让百姓的生活难以获得稳定保障,甚至在遭遇气候异常时,常常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
深知民生疾苦的帝喾,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亲自带领部落中精通天文、熟悉自然的长者,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天象运行与物候变化的规律:他们夜观星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起落轨迹;昼察万物,观察草木的荣枯、鸟兽的迁徙、河水的涨落,将这些自然现象与时间节点一一对应。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与验证,帝喾最终成功划分出精准的四时节令,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关键节气的时间,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各个部落,指导先民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业耕种与畜牧养殖。
这一举措堪称华夏农业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先民们不再盲目劳作,而是能够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不仅解决了部落的温饱问题,更让社会有了多余的物资积累,为手工业的发展、部落间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此,华夏农耕文明摆脱了原始粗放的阶段,正式走进了科学有序的崭新时代,帝喾也因此成为推动华夏从游牧向农耕文明转型的关键推动者。
二、知人善任,以仁爱之治开创天下太平
帝喾的治国理念,以“仁爱”为核心,他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在个人生活中,他崇尚俭朴,从不追求奢华享受,日常起居与普通部落成员相差无几;在言行举止上,他神色庄重静穆,不怒自威,而品德却如高山般崇高,让人心生敬畏与信服。他对待百姓广施恩惠,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诚信为先,答应百姓的承诺必定兑现,因此在各族部落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他尤为重视了解民间疾苦,常常亲自走访各个部落,倾听百姓的诉求与困难,对待天下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部落大小、地位高低,皆能得到公平对待。在处理部落事务时,他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万物生长,同时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并非出于迷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凝聚部落共识,祈求神灵庇佑万民平安。正是这份对百姓的仁爱、对规律的尊重、对诚信的坚守,让帝喾深受百姓爱戴,在他治理期间,部落联盟内部矛盾极少,各族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呈现出富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除了仁爱治国,帝喾的“知人善任”同样为后世所称道。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唯有汇聚天下英才,方能成就大业,因此始终注重发现并重用有才能的人。当时,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百发百中,帝喾便毫不犹豫地选拔他担任射官,还亲自赐予他象征权力与信任的彤弓和蒿矢。后来,当部落联盟中的白难部落发动反叛时,羿果然不负帝喾的重托,凭借精湛的箭术与过人的胆识,一举平定叛乱,维护了部落联盟的统一与稳定。
三、缔造盛世,以诚信仁德为华夏立心
帝喾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关于这一时期的延续时长,古籍中有着明确记载:《春秋纬·命历序》称其传承10世,历时400年;《易纬·稽览图》则记载为350年。无论具体年限如何,这一漫长的稳定发展时期,都足以证明帝喾治国方略的成功与深远影响。
帝喾的治国方略核心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博爱于人”,即对待天下百姓要心怀仁爱,关爱每一个生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二是“让民获利”,即所有政策的制定都要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让百姓能够从社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尤其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认为诚信是维系部落关系、赢得百姓信任的根本,仁德是化解矛盾、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在日常理政中,帝喾始终以身作则,不仅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养性自律、大公无私,从不因个人喜好或亲属关系偏袒任何人,还在整个部落联盟中倡导诚信之风,教育百姓诚实守信,同时明察善恶,对品德高尚者予以表彰,对作恶者加以惩戒,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帝喾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不仅在当时造就了太平盛世,更为后世帝王树立了典范——历代君主在谈论治国之道时,都常常以帝喾为榜样,推崇他的仁爱、诚信与自律。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他所倡导的“博爱”“诚信”“利民”思想,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
对于帝喾的功德与地位,历代先贤与史学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评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华夏文明源头的认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极为精炼而崇敬的语言描绘帝喾:“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段话不仅概括了帝喾天生聪慧、无私奉献、明察秋毫、仁爱诚信的特质,更点明了他因修身立德而使天下归服,其影响力遍及“日月所照,风雨所至”之地,足见其在当时的崇高威望。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曹植创作《帝喾赞》,进一步追溯帝喾的血脉与功绩:“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弥四海,明并日月。”短短数语,既明确了帝喾与黄帝的血脉传承,也赞扬了他以木德治国、安定天下、教化四海的卓越贡献,将其功德与日月同辉。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及帝喾时代的文化成就:“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招》。”这一记载印证了帝喾时期礼乐文化的繁荣,也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文人创作颂歌,歌颂盛世与帝王功德,文化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
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从民族起源的角度肯定了帝喾的地位:“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这一论断不仅认可了帝喾作为华族祖先的历史事实,也为我们理解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完备礼乐,以文化之力凝聚华夏精神
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其源头可追溯至黄帝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完备化,使其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帝喾功不可没。在继承黄帝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帝喾深刻认识到礼乐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明等级、定秩序、育道德”的重要工具,因此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礼乐体系的完善。
他任命咸黑、柞卜等精通音乐的人才为乐官,让他们负责乐器研制与乐曲创作。在帝喾的支持下,乐官们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鼙鼓、钟罄等新型乐器——鼙鼓声音洪亮,可用于祭祀与军事指挥;钟罄音色悠扬,适合在朝会与庆典中演奏,这些乐器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华夏早期的音乐表现形式。同时,他们还创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一系列经典古乐,这些乐曲不仅旋律优美,更蕴含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先祖功德的赞颂、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在祭祀活动中,这些礼乐被用于祭拜天地、祖先,既表达了先民对自然与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增强了部落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朝会与庆典中,礼乐则成为彰显等级秩序、传递治国理念的重要方式,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道德教化,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帝喾通过完备礼乐体系,不仅推动了华夏早期文化的繁荣,更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了不同部落的人心,为华夏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
纵观帝喾的一生,从少年封侯到天下共主,从订立节气到仁爱治国,从缔造盛世到完备礼乐,他的每一项功德都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作为“三皇五帝”中的重要一员,帝喾不仅是一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更是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故事,是华夏文明起源的生动缩影;他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回望帝喾的功德,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文明源头汲取力量,传承仁爱、诚信、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
来源:张姓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