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由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主办的2025年“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讨会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活动紧扣“让作文教学扎根生活”的主题,旨在通过专家引领、课例展示与研讨交流,探索破解学生“无话可写”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为基层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9月17日,由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主办的2025年“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讨会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活动紧扣“让作文教学扎根生活”的主题,旨在通过专家引领、课例展示与研讨交流,探索破解学生“无话可写”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为基层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浙江嘉兴与贵州毕节两地的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理事长、生活作文倡导者朱建人教授带领团队现场指导。
“这是在民盟中央‘地域+领域’助力毕节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举办的重要实践。”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党委书记张文明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至今仍是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而“生活作文”正是这一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落脚点。作为以体教融合为特色的学校,所有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唤醒生命的潜能,而语文教育尤其是生活作文是最温暖的纽带。
在示范课环节。专家团成员钱平英首先执教《我的心爱之物》,她以亲切自然的风格,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故事,深度思考,挖掘情感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知生活,学会具象表达,让平凡之物焕发独特的文字光彩。
《跟随生活来写作文》捐赠仪式
随后,专家团成员王羽左带来了充满时代感的《我看机器人保姆》一课。她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生活,关注未来生活,激发思辨能力,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展现了生活作文在面向未来时的广阔视野。两节课生动诠释了“生活处处是素材”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让在场的师生亲身感悟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课堂样态,感受到好的教育是师生共振的优质课堂生态。
课后举行了温暖的捐赠仪式。朱建人向毕节市30余所学校捐赠了《跟随生活来写作文》教材。这些凝聚着团队实践智慧的书籍,将为当地教师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撑与案例参考。
随后的座谈研讨环节将活动推向深入。朱建人、朱玲娟、王羽左、钱平英四位专家,与两位本地骨干教师共坐一堂,围绕观摩课的设计思路及本地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对话。专家们针对“如何挖掘生活素材”“如何有效进行作文教学”等具体问题,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座谈研讨:聚焦真实问题,共寻解决路径
最后,朱建人教授以《生活通过写作——生活作文理念与实践创新》为题,带来主旨报告。他系统阐述了生活作文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脉络,并结合大量鲜活案例,指出作文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向,强调写作应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命、表达自我的自然过程,为与会教师带来了深层次的启发。
本次活动内容充实,环节紧凑,既有直观的课堂展示,又有深入的理论引领,为毕节市的语文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作文教学的思想盛宴。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努力将“生活作文”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的笔端流淌出更加真实、生动、充满生命力的文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