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智慧”生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6:37 1

摘要:在贵州省安顺市的田间地头,安顺数智大米研究院有限公司正运用数据赋能,将当地万亩水稻种上了“云端”;在黔东南州麻江县的红托竹荪智能化种植基地智能方舱内,层架式菌床上鸡蛋大小的竹荪蛋正破壳而出;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线上平台下单民宿,开启

“数字”赋能 “智慧”生金

——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见闻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 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村委会供图

麻江县红托竹荪智能化种植基地智能方舱环境模拟系统手机控制端。 刘勇 摄

在贵州省安顺市的田间地头,安顺数智大米研究院有限公司正运用数据赋能,将当地万亩水稻种上了“云端”;在黔东南州麻江县的红托竹荪智能化种植基地智能方舱内,层架式菌床上鸡蛋大小的竹荪蛋正破壳而出;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天南地北的游客通过线上平台下单民宿,开启“数字乡居”生活……当大数据“撞”上农业农村,一幅幅充满科技感的乡村画卷正在黔贵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贵州省抢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书写乡村数字化发展新篇章。

业态融合升级

数字文旅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8月底召开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高寨村的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以下简称“小兰山”)成为焦点。一场以“数聚兰山:文化共生、生态智创”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此举行,吸引众多业内人士关注。这个曾以传统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村落,如今已蜕变为数字产业与生态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

小兰山的蝶变始于2024年。彼时,观山湖区抓住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中国(贵州)大视听算力产业园”建设机遇,与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以“不突破底线红线、不改变乡村风貌、不随意搬迁村民”为原则,在高寨村启动小兰山项目。通过探索“政府+企业+村落”的共建共享模式,依托当地百花湖畔的区位生态优势助力产业聚集,构建滨湖观光休闲带、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一带三区”产业布局,引入数字视听、文艺文创、康养度假等新兴产业。

“我们完善区域的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盘活闲置农房、老村委会、鸡舍等闲置资源,打造集办公、会展、社交、生活、消费于一体的产业生态村落。”朱昌镇党委书记施华说,园区内所有办公建筑均采用租赁形式,既保留了乡村原有风貌,又为数字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创业空间。截至目前,小兰山已吸引40余家数字企业入驻,形成以数字视听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并成为中国(贵州)大视听融合发展产业园“一园多基地”的视听内容生产与场景应用基地。

如今,随着企业的入驻,村里开起了小商店、小餐馆,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不少农房也成功盘活,大家的收入增加了,“钱袋子”鼓了起来。“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城里人抢着来。”村民顾丹激动地说,“我家的老宅改造成了玉苑小居民宿,我还兼任入驻超市的收银员,收入显著增长。”截至目前,小兰山项目盘活闲置农房25栋,村集体年增收400余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

数字赋能产业

智慧农业绘就乡村新画卷

“这是我们仿野生种植的血红天麻,药用价值高、口感糯……”入秋以来,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林下天麻迎来丰收,带货主播们在采收现场开起了直播,力争将最新鲜的天麻卖往全国各地。

此时,在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西南天麻资源交易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区块链平台数据,实时呈现育种、种植状况,并全程记录深加工过程,以大数据串联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业蝶变。

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体现在销售端的创新突破,更深度融入了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安顺市,数智大米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当地万亩水稻种上了“云端”。“我们通过在全市各水稻种植基地安装的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设备,以及手机移动端App,可以实时传输相关数据,精确掌控水稻生长的详细情况,采集的数据通过AI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后,可以为水稻种植基地提供科学参考。”公司负责人李学诗说,自落户安顺后,数智大米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进行定制化数字系统开发,成功打造安顺大米全域水稻数字化系统。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了3万余亩稻田的基础数据采集,覆盖了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区等6个区县。

数字科技助农,更在于精准高效。在麻江县杏山街道谷羊村红托竹荪智能化种植基地的智能方舱内,先进的环境模拟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含量等参数,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远程查看和调节,就能确保竹荪最佳生长环境,精准预测竹荪的生长周期和最佳采收时间。

“目前,通过层架式垂直种植,种下去只需3个月就可以采摘。不用看天气,生长环境都有空调控制,不仅提高了竹荪抗病率,更能提升产量和质量。”基地管理人员喻朝阳介绍。

曾经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的土地,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引入,正以大数据为依托,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

治理智慧转型

“AI网格”构建乡村新格局

“180县道流长九岭岗水厂往头道河方向约100米处,泥石和树垮塌到路面不能通行。”近日,一条因强降雨导致道路堵塞的微信消息在息烽县流长镇村民微信交流群发布后,流长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置,切实保障了道路畅通,确保群众出行安全。流长镇快速处理道路险情的背后,正是“AI网格员”默默发力——它第一时间从村民微信群里捕捉到塌方信息,自动上报、触发预警,抢险队伍迅速出动,当天便恢复通行。

近年来,流长镇抢抓息烽县作为中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的契机,与贵阳广播电视台共同搭建“AI网格”平台系统。自“AI网格”系统上线以来,这样的智慧响应已成常态。

系统就像一位永不休息的“数字哨兵”,时刻紧盯全镇124个村组网格群中流动的信息,农田缺水、邻里纠纷、医保咨询、灾害现场拍照反馈……只要群众发声,即刻捕捉、自动上报,自动转派至对应部门。

数据在云端,服务在指尖,治理落村头,数字乡村在黔贵大地遍地开花。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打造“数字贾西”,设置平安乡村、智慧党建、天翼云播、黔智乡村等模块,给基层治理装上“数智”引擎,推动基层治理走上快车道。

榕江县古州镇高台村数字乡村平台,汇聚平安乡村监控系统、智慧云喇叭、乡村信息系统管理、5G+云种植养殖、烟雾报警系统5大版块,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

随着贵州省一个个数字乡村项目相继建成,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度赋能产业管理、产品销售、产业升级、乡村治理及乡村建设等各个环节,成为驱动贵州“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引领贵州乡村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