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就是要成为老师傅经验的‘放大器’,让千行百业的智能升级从设计走进车间。”9月24日,刚刚在第三届工匠大会巾帼工匠论坛上完成发言的郭东妮,又快步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展区。她穿着一身醒目的若芽绿色工装,像一道清新的风穿梭在各类重型装备之间,让人很难将这位
“人工智能,就是要成为老师傅经验的‘放大器’,让千行百业的智能升级从设计走进车间。”9月24日,刚刚在第三届工匠大会巾帼工匠论坛上完成发言的郭东妮,又快步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展区。她穿着一身醒目的若芽绿色工装,像一道清新的风穿梭在各类重型装备之间,让人很难将这位“95后”姑娘与大国工匠的身份直接联系起来。然而,当她站定在AI智能验布机前,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而明亮,神采飞扬地向围拢过来的观众介绍起她的“宝贝”。
中工网记者 赵海山 摄
这台AI智能验布机,正是郭东妮和团队为传统纺织业装上的“智慧之眼”与“决策大脑”。它通过高清工业相机实时捕捉布匹表面图像,以人工智能算法代替人工检测,精准识别并分类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瑕疵,检出率可达95%以上,误检率低于0.1%。“以前工人们要一直盯着布匹,对眼睛伤害很大。现在,这台‘不知疲倦的经验放大器’能24小时工作,大大减轻了人工负担,提升了生产效率。”郭东妮的讲解深入浅出,如同在分享一个亲手实现的奇妙创想。
然而,将AI的种子播撒进传统工业的土壤,并非易事。回忆起研发首套布匹瑕疵检测系统的经历,郭东妮语气中带着感慨:最大的挑战在于,老师傅“只可意会”的经验难以直接转化为数据。“我们缺的不是经验,而是将经验规模化、精准化转化为AI模型的能力。”为此,她和同事24小时轮班,坚守了200多个日夜,收集了数万张图像数据,终于喂饱了“AI大脑”,让技术成功落地。
中工网记者 赵海山 摄
她说,站在生产线边,看着产品投入应用时,心情是“又高兴又忐忑,就像看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既期待又怕它出纰漏”。正是这份严谨,让她和团队先后攻克了100多项技术难题,研发的多套智能系统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应用,成果全部成功转化。
面对未来,郭东妮目标明确:“我们会继续深耕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攻克多场景智慧协同难题,让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年轻人,智能制造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做这场深刻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