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6:32 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取得较好成效。但仍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城乡产业协同不足,以及空间布局不合理阻碍生态要素流动等问题。河北省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差异化的生态

2025年9月9日至10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石家庄召开,围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商议政。现将部分大会发言摘登刊发,供大家参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取得较好成效。但仍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城乡产业协同不足,以及空间布局不合理阻碍生态要素流动等问题。河北省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差异化的生态基础。为此建议:

一、推动生态产业城乡联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依托河北平原粮食主产区以及太行山林果基地等资源,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产业链。例如,富岗苹果、遵化板栗等地理标志产品可借助“电商+冷链物流”对接城市市场,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同时,开发“林果采摘+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的乡村旅游线路,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向农村下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是培育城乡共享的新能源产业。凭借冀北丰富的风电资源和沿海地区的光伏优势,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向农村纵深发展,鼓励农户参与分布式光伏建设(如农光互补、牧光互补项目),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共享收益。三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城乡协作。推动城市工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将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向农村转移,支持农村发展装配式建筑、环保建材等配套产业,形成“城市研发+农村制造”的绿色产业分工格局。

二、加强生态修复和空间规划的协同,筑牢城乡融合根基。一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这一核心,推动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坝上草原退化治理、太行山与燕山绿化攻坚等项目,把修复区域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城市近郊公园建设相融合,构建“生态屏障—田园风光—城市绿肺”的城乡连贯生态空间。二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进生态发展。明确城乡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在环京津地区精细规划“生态缓冲带”,促使城市功能朝着绿色化转变,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营造“城在绿中、村在景中”的空间格局。三是统筹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与污水治理一体化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或建设小型分散式处理设施,实现有机废物的就地资源化利用。加强城乡路网与生态廊道的有效衔接,例如沿滹沱河、潮白河铺设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将这些绿道与沿线乡村及城市公园紧密连接,共同构建“慢游”生态网络。

三、创新生态治理机制与政策保障,强化协同发展动力。一是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深化京津冀大气、水治理联防联控,完善跨界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下游城市对上游生态保护区进行经济补偿,用于农村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南大港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将门票收入回馈周边村庄,实现“保护—开发—共享”良性循环。二是完善绿色金融与科技支撑政策。设立省级生态环保专项基金,专门支持城乡融合绿色项目,如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在农村地区广泛建立“生态技术推广站”,推广节水灌溉、有机种植、污染治理等先进实用技术,以科技赋能提升农村生态产业附加值。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生态共建。推行“生态积分”制度,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行为与物质奖励挂钩;支持企业参与农村生态项目,如“蚂蚁森林”与河北合作在荒漠化地区植树,带动乡村生态修复与就业。

通过厚植绿色生态底蕴,我省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增值”的闭环,以生态优势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最终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文章来源:《乡音》2025年第9期
责任编辑:刘迪 赵擎塬欢迎投稿:hebeizx2024@126.com点个「在看」

来源:河北政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