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宋莉莉教授团队个体化降压研究提供了 “新证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4:45 1

摘要: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口健康、加剧医疗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总人数超 2800 万,每年新发病例约 240 万,且呈现 “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口健康、加剧医疗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脑卒中患病总人数超 2800 万,每年新发病例约 240 万,且呈现 “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的 “四高一多” 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生活方式西化,脑卒中防控压力持续攀升。复旦大学宋莉莉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如 OPTIMISTmain 分层监测研究、ENCHANTED2/MT 个体化降压研究、ACT-GLOBAL 科研转化平台),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 “中国证据”,更揭示了我国脑卒中防治体系的核心短板 —— 政策协同不足、公共卫生防线薄弱、应急救治效率偏低。为此,需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公共卫生全链条管理、应急医疗体系重构三个维度推进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体系化防治能力,真正实现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脑卒中防控目标。

国家政策是脑卒中防治的 “指挥棒” 与 “保障网”。当前我国脑卒中防控政策存在 “碎片化” 问题:诊疗指南与基层实践脱节、医保报销与个体化治疗需求不匹配、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需以宋莉莉团队研究成果为重要依据,构建 “顶层规划 - 政策保障 - 标准统一 - 区域协同” 的政策体系,让科研证据转化为全国可落地的制度规范。

我国现有脑卒中防控政策多参考国际指南,未充分体现 “中国人群特征”—— 如宋莉莉团队发现,中国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率(68.2%)显著高于欧美人群(45%~50%),且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更高(约 35%),盲目套用 “强化降压” 标准会导致功能恶化风险翻倍。为此,需在 “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基础上,出台《中国脑卒中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5-2030)》,明确三大核心目标:

诊疗精准化目标:将 “侧支循环评估 + 个体化血压管理” 纳入全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要求 2026 年底前,所有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实现 CTA 侧支评估率≥9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化降压方案实施率≥85%;2030 年底前,基层医院(二级及以下)对低风险患者的监测频率优化率(按 OPTIMISTmain 方案减至 17 次)达到 100%,缓解医疗资源浪费。防控体系化目标:建立 “国家 - 省 - 市 - 县” 四级脑卒中防治网络,2027 年底前实现省级 ACT-GLOBAL 分平台全覆盖,将多中心研究效率提升 40%(参考宋莉莉团队平台数据),推动 80% 的县级医院参与全国脑卒中登记研究,积累本土化数据。负担可控化目标:到 2030 年,将脑卒中发病率控制在 350/10 万以下,致残率下降 15%,患者人均诊疗费用降低 20%,其中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个体化治疗项目(如侧支循环影像检查、动态血压监测)占比不低于 90%。

脑卒中防控涉及卫生健康、医保、财政、科技等多部门,需打破 “各自为政” 格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医保政策倾斜:匹配个体化治疗需求当前我国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 CTA 检查、动态血压监测等项目报销比例不足 50%,导致部分患者因经济负担放弃精准评估。需调整医保目录:将 “CTA 侧支循环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术后动态血压监测” 纳入甲类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 100%;对低风险患者采用 OPTIMISTmain 优化监测方案的,医保按 “分层付费” 标准提高医院报销额度(如较原方案提高 15%),激励医院落实分层管理。同时,将中药 FYTF-919(CHAIN 研究证实安全有效)等经过循证验证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乙类目录,支持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财政投入聚焦:扶持科研转化与基层能力设立 “脑卒中防治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 50 亿元,其中 60% 用于支持 ACT-GLOBAL 等科研转化平台建设,推动跨国、跨区域数据共享;30% 用于基层医院卒中急救设备配置(如移动 CT、溶栓药物),2028 年底前实现每个县至少 1 家二级医院配备静脉溶栓药物(rtPA),且医护人员培训合格率达 100%;10% 用于脑卒中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全国发病、诊疗、随访数据,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科技政策支持:鼓励本土化研究突破将 “脑卒中个体化防治技术”“基层脑卒中筛查与干预” 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宋莉莉团队这类聚焦中国人群特征的研究给予优先立项;建立 “脑卒中研究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对经过多中心验证的技术(如分层监测、影像指导降压),缩短纳入临床指南的周期(从原 2~3 年压缩至 1 年以内),并配套技术推广补贴(如每培训 1 名基层医生补贴 5000 元)。

我国不同地区脑卒中诊疗标准不一,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落地。需以宋莉莉团队研究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脑卒中防治技术操作规范(2025 版)》,重点明确三方面标准:

风险分层标准:参照 OPTIMISTmain 研究,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 “低风险”(NIHSS 评分≤5 分、无高血压病史或血压控制稳定)和 “高风险”(NIHSS 评分>5 分、侧支循环不良或高血压失控),明确低风险患者血压监测频率为 17 次(原 34 次的 50%),高风险患者需增加至 40 次,且每 2 小时评估神经功能。影像评估标准:统一 CTA 侧支循环评估流程,采用 “ASITN/SIR 侧支分级系统”,将侧支循环分为 0~4 级,明确 3~4 级(良好)患者可适度强化降压(收缩压<130mmHg),0~2 级(不良)患者需放宽至收缩压<140mmHg,避免盲目降压导致的功能恶化。数据采集标准:借鉴 ACT-GLOBAL 平台的标准化协议,统一脑卒中患者数据采集字段(如年龄、危险因素、影像结果、治疗方案、随访结局),要求所有医院(含基层)使用国家统一的 “脑卒中登记系统”,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平台,实现 “研究数据 - 临床实践 - 政策评估” 的闭环。

脑卒中的防控核心在 “预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80% 的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避免。但我国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存在 “重治疗、轻预防”“重筛查、轻干预” 的问题,需依托宋莉莉团队的个体化思路,构建 “筛查 - 干预 - 管理 - 宣教” 全链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不足 30%,且筛查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空白较多。需整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构建 “国家筛查中心 - 省级分中心 - 县级筛查点 - 社区监测站” 四级网络:

筛查对象精准化:将 40 岁及以上人群、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吸烟(≥10 支 / 天,持续 10 年以上)等人群列为 “重点筛查对象”,要求此类人群每年至少 1 次脑卒中风险评估(采用 “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估率 2026 年底前达到 80%,2030 年达到 95%。筛查技术标准化:参照宋莉莉团队的风险分层逻辑,筛查内容包括 “基础指标 + 影像指标”:基础指标(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史)用于初步分层,影像指标(颈动脉超声、头颅 CT)用于高风险人群进一步评估。对初步评估为 “高风险”(评分≥8 分)的人群,免费提供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超声提示斑块狭窄≥50% 的人群,免费提供头颅 CTA 检查,明确侧支循环情况,为干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筛查结果联动化:建立 “筛查 - 干预” 联动机制,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管理,同步将信息推送至辖区卒中中心,卒中中心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如不良者)制定 “个性化干预方案”(如降压药选择、生活方式指导),社区医生负责随访落实,形成 “筛查 - 评估 - 干预 - 随访” 的闭环。

我国现有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多采用 “统一标准”(如所有高血压患者均推荐同一类降压药),未考虑个体差异。需借鉴宋莉莉团队 “侧支循环指导降压” 的思路,实现干预方案的精准化:

高血压干预:分层设定目标值针对不同侧支循环状态的高血压患者,制定差异化降压目标:侧支循环良好者(ASITN/SIR 3~4 级),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侧支循环不良者(0~2 级),目标为<140/90mmHg,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同时,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优先选择兼具降糖、保护血管的药物(如 SGLT2 抑制剂),减少脑卒中风险。生活方式干预:分类指导对低风险人群(无高血压、糖尿病,侧支循环良好),重点开展 “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如低盐饮食<5g / 天、每周运动≥150 分钟);对高风险人群(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实施 “一对一督导”,由社区医生每月上门随访 1 次,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必要时联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确保干预依从性≥80%。中药干预:循证推广基于宋莉莉团队 CHAIN 研究成果(中药 FYTF-919 治疗脑出血安全性良好),在公共卫生干预中,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发病后 1~6 个月),经中医辨证为 “气虚血瘀证” 的,可纳入 “中药干预试点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免费中药调理,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积累本土化中药干预数据。

我国基层医院(社区、乡镇卫生院)是脑卒中防控的 “前沿阵地”,但当前基层医生脑卒中风险评估能力不足、设备匮乏。需从 “人员培训、设备配置、数据共享” 三方面赋能:

人员培训:聚焦实用技术制定《基层医生脑卒中防控培训大纲》,培训内容以宋莉莉团队研究成果为核心:包括脑卒中风险分层标准(OPTIMISTmain 方案)、侧支循环初步评估(简易超声判断)、低风险患者监测流程(17 次血压监测的时间节点)、溶栓药物使用禁忌(如 rtPA 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培训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模式,线上通过国家医学教育平台开展理论培训(每年不少于 20 学时),线下由县级医院卒中中心组织实操培训(每年不少于 4 次),考核合格者颁发 “脑卒中防控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者不得从事高危人群管理工作。设备配置:按需匹配根据基层医院服务人口(如乡镇卫生院服务 1~3 万人),配置 “脑卒中防控基础设备包”:包括电子血压计、血糖仪、颈动脉超声仪(县级医院)、简易神经功能评估量表(NIHSS 简化版),设备费用由专项基金补贴 70%,剩余 30% 由地方财政承担,2027 年底前实现所有基层医院设备全覆盖。数据共享:联动上级医院推动基层医院接入 “国家脑卒中登记系统”,实现与县级、市级卒中中心的数据实时共享:基层医生在筛查中发现高风险患者,可通过系统直接上传患者血压、超声结果,上级医院卒中中心在 2 小时内反馈评估意见,指导基层制定干预方案;患者若需转诊,系统自动生成 “转诊单”,包含所有检查结果,避免重复检查,提高效率。

我国公众对脑卒中早期识别率不足 20%,很多患者错过 “黄金救治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时间窗仅 4.5 小时)。需构建 “多元宣教体系”,提升全民防控意识:

宣教内容:简单易懂推广 “脑卒中早期识别 FAST 原则”(Face 面部歪斜、Arm 手臂无力、Speech 言语不清、Time 立即就医),通过短视频(如抖音、快手)、公益广告(电视、地铁)、社区讲座等形式,让公众在 30 秒内掌握识别方法。同时,普及 “个体化预防” 知识,如 “高血压患者需根据血管情况调整降压目标”“侧支循环不良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纠正 “所有人预防方法都一样” 的误区。宣教渠道:覆盖全人群针对老年人(脑卒中高发人群),通过社区老年大学、养老院开展 “面对面宣教”,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针对年轻人(高血压、糖尿病年轻化趋势),通过高校、企业开展 “健康讲座”,结合案例(如 30 岁高血压患者因未控制血压导致脑卒中)警示风险;针对农村人群,利用 “村广播”“乡村医生上门宣教”,解决农村地区信息闭塞问题。宣教考核:纳入公共卫生评价将脑卒中宣教覆盖率(如社区居民知晓率≥80%)纳入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考核指标,对宣教工作突出的地区(如知晓率排名前 10%),给予专项基金奖励(如 50 万元),激励地方政府重视宣教工作。三、应急医疗:以 “时间就是大脑” 为核心,重构 “院前 - 院中 - 院间” 高效救治体系

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效果与时间直接相关 —— 每延迟 1 分钟,大脑就会损失 190 万个神经细胞。我国当前应急医疗体系存在 “院前转运慢、院中流程堵、院间协同差” 的问题,需借鉴宋莉莉团队 “分层管理、个体化救治” 思路,构建 “快速响应、精准转运、高效救治” 的应急体系。

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从呼救到入院平均时间为 150 分钟,远超国际推荐的 60 分钟标准。需从 “呼叫响应、现场评估、分级转运” 三方面优化:

呼叫响应:建立 “脑卒中急救专线”在现有 120 急救系统中增设 “脑卒中急救专线”(如 120-8),配备专门调度员,调度员需掌握脑卒中早期识别知识,接到呼叫后,30 秒内判断是否为脑卒中疑似病例,若为疑似病例,立即启动 “脑卒中急救预案”,优先调派配备 “脑卒中急救包”(含血压计、血糖仪、NIHSS 评分表、便携式心电图机)的急救车,确保急救车在市区 10 分钟、郊区 20 分钟内到达现场。现场评估:快速分层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5 分钟内完成 “脑卒中快速评估”:包括 NIHSS 评分(判断风险等级)、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同步通过 “急救 APP” 将评估结果上传至 “区域卒中急救平台”,平台根据评分自动判定风险等级(低风险:NIHSS≤5 分;高风险:NIHSS>5 分),并推荐转运医院(低风险→初级卒中中心;高风险→高级卒中中心)。分级转运:精准匹配医院制定《脑卒中患者分级转运指南》,明确转运原则:低风险患者(可溶栓、无需取栓)转运至就近的初级卒中中心(二级医院),车程不超过 30 分钟;高风险患者(需取栓、侧支循环不良)转运至高级卒中中心(三级医院),车程不超过 60 分钟,若超过 60 分钟,需转运至最近的具备取栓能力的医院。同时,急救车在转运过程中,提前与目标医院沟通,告知患者病情、评估结果,让医院提前做好救治准备(如 CT 室预留检查时间、溶栓团队待命)。

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入院到溶栓”(DNT)平均时间为 65 分钟,远超国际标准(45 分钟);“入院到取栓”(DPT)平均时间为 110 分钟,也未达标。需建立 “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实现 “流程优化、多科协作、个体化治疗”:

流程优化:实行 “先救治后付费”患者到达医院后,由 “卒中中心联络员”(专职护士)全程引导,直接绕过急诊挂号、缴费环节,优先进行 CT 检查(含平扫 + CTA),检查时间控制在 20 分钟以内(从进入 CT 室到出报告)。同时,建立 “多科协作机制”:放射科在检查完成后 10 分钟内出具 CTA 侧支循环评估报告,神经内科医生根据报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侧支循环不良者调整降压目标),麻醉科(取栓需全麻)、检验科(凝血功能检测)同步待命,确保流程无缝衔接。治疗方案:个体化实施基于宋莉莉团队 ENCHANTED2/MT 研究成果,在院内救治中严格落实 “影像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溶栓治疗:对低风险患者(侧支循环良好,NIHSS≤5 分),采用标准剂量 rtPA(0.9mg/kg);对高风险患者(侧支循环不良,NIHSS>5 分),适当降低剂量(0.6mg/kg),减少出血风险。取栓治疗:对侧支循环良好者(ASITN/SIR 3~4 级),取栓后收缩压控制在 120~130mmHg;对侧支循环不良者,控制在 130~140mmHg,每 30 分钟监测 1 次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术后监测:低风险患者按 OPTIMISTmain 方案进行 17 次血压监测,高风险患者增加至 40 次,神经功能评估每 2 小时 1 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质量控制:实时监控在卒中中心设置 “DNT/DPT 时间监控系统”,实时显示患者从入院到溶栓 / 取栓的各环节时间(如 CT 检查耗时、方案制定耗时),对超过标准时间的环节(如 CT 检查超过 20 分钟),系统自动报警,由医院质控部门介入调查,确保 DNT≤45 分钟、DPT≤90 分钟的达标率≥90%。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如 80% 的取栓设备集中在三甲医院),导致部分偏远地区患者无法及时获得高级救治。需建立 “区域卒中急救协同网络”,实现 “资源共享、能力互补”:

建立 “区域卒中急救地图”由省级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绘制 “区域卒中急救地图”,标注所有卒中中心(含高级、初级)的位置、救治能力(如是否具备取栓能力、侧支循环评估设备)、联系方式,通过 “120 急救系统”“微信公众号” 向公众公开,确保公众在呼救时能快速找到最近的合适医院。同时,地图每季度更新 1 次,根据医院救治能力变化调整标注(如新增取栓医院)。推行 “远程卒中会诊”在初级卒中中心(二级医院)设立 “远程卒中会诊点”,配备高清视频设备、影像传输系统,当初级卒中中心遇到高风险患者(需取栓、侧支循环评估困难)时,可通过远程系统向高级卒中中心申请会诊,高级卒中中心在 15 分钟内响应,通过实时查看影像资料(CTA)、患者病情,指导初级卒中中心进行初步处理(如调整血压),同时安排转运车辆,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持续治疗。实行 “患者双向转诊”建立 “初级卒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初级卒中中心” 的双向转诊机制:上转:初级卒中中心遇到高风险患者(需取栓、侧支循环不良),及时转诊至高级卒中中心;下转:高级卒中中心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如取栓术后 1 周,侧支循环良好),转诊至初级卒中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恢复期治疗(如康复训练、中药调理),减轻高级卒中中心床位压力,同时让患者在就近医院获得后续治疗。

针对脑卒中急救的特殊性(如溶栓药物需冷藏保存、取栓设备需定期维护),需加强应急资源储备与管理:

药物储备:分层配置高级卒中中心需储备足量 rtPA(至少满足 3 天用量)、替奈普酶(溶栓替代药物),并配备冷藏设备(温度控制在 2~8℃);初级卒中中心需储备 rtPA(至少满足 1 天用量),由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每月统一调配,确保药物不过期、不短缺。设备维护:定期检修对 CTA 设备、取栓设备(如支架取栓器)、动态血压监测仪等急救设备,实行 “专人负责、定期检修” 制度:高级卒中中心每月检修 1 次,初级卒中中心每季度检修 1 次,检修结果录入 “区域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对故障设备,由省级维修中心在 24 小时内上门维修,确保设备完好率≥98%。人员储备:梯队建设每个卒中中心建立 “脑卒中急救梯队”,配备至少 2 名神经内科医生(含 1 名高级职称)、3 名护士、1 名放射科医生,梯队成员 24 小时待命,确保接到急救通知后 5 分钟内到位。同时,实行 “轮岗培训” 制度,初级卒中中心的医生每半年到高级卒中中心进修 1 次,学习侧支循环评估、取栓技术,提升救治能力。

宋莉莉团队的研究为中国脑卒中防治提供了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的科学路径,而国家政策、公共卫生、应急医疗的三维改革,则是将这一路径转化为 “全民健康守护网” 的关键。从政策层面的循证化顶层设计,到公共卫生层面的精准化预防干预,再到应急医疗层面的高效化救治体系,三者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既回应了中国脑卒中防治的 “本土挑战”(老龄化、资源不均、危险因素高发),也彰显了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

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 —— 当个体化诊疗方案纳入全国指南、基层医院具备脑卒中筛查能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 “黄金时间窗” 内得到精准救治,中国脑卒中防治将真正实现从 “追随国际” 到 “引领全球” 的跨越。而这,正是宋莉莉团队及无数脑卒中研究者的初心:让科研不再是实验室里的 “论文”,而是守护每一位国人生命健康的 “行动”,让脑卒中这颗 “隐形炸弹”,最终在体系化的防控力量下,失去威胁。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