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的体检中心里,总能看到一些人带着忐忑的心情等候抽血。检查单发下来后,有的人一脸轻松,而有的人却被告知肝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复查。
凌晨的体检中心里,总能看到一些人带着忐忑的心情等候抽血。检查单发下来后,有的人一脸轻松,而有的人却被告知肝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复查。
医生解释说,这类情况里,乙肝依旧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虽然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不少,但乙肝依然没有远离,甚至还有一些人属于明显的高危群体,只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
首先,乙肝病毒最容易在家庭传播中蔓延。尤其是母婴传播,这是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很多中老年人其实就是在婴儿期从母亲那里带下来的感染,自己可能多年没有明显症状,却在成年后出现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近些年来,随着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普及,新一代孩子的发病率大大下降,但老一辈中,仍然存在大量携带者,这就是第一个高发群体:那些出生年代较早、未能及时接种疫苗的人。
其次,医务人员和经常接触血液的人群,也属于高危群体。因为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任何意外针刺伤、血液暴露,都会增加感染风险。
虽然现代医院的防护措施非常严格,但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一些实验室人员,他们面对的隐性危险并不少。
数据表明,医务人员中乙肝携带率依然高于普通人群,正因为如此,医院里对他们的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要求一直很严格。
第三个高危群体,就是那些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长期嗜酒、大量吃高脂肪食物、作息紊乱,都会让肝脏负担加重。
如果本身已经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就更容易受损,加快病情发展。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乙肝,却依旧常年饮酒,结果几年后检查,肝脏已经纤维化。也有人因为长期熬夜、乱吃药物,导致肝功能异常恶化。殊不知,这些习惯其实比病毒本身更危险。
那么,肝脏出了问题,身体会有哪些明显的信号呢?医生总结了四个需要特别留意的表现。第一个是乏力。
很多患者一开始只是觉得容易累,稍微干点活就没有力气,总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没休息好,但实际上,这是肝脏功能下降最早的信号之一。因为肝脏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器官,一旦受损,人体就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感觉。
第二个信号是消化不良。肝脏和胆汁分泌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脂肪的消化。
于是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恶心、油腻食物难以下咽,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大便颜色变浅。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就要警惕是不是肝功能异常在作祟。
第三个很典型的表现是黄疸。也就是皮肤和眼睛发黄,这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堆积所致。黄疸出现时,往往说明肝脏的代谢功能已经明显受损,不是小毛病。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眼睛发黄,就是在照镜子时突然发现眼白不再是雪白的,而是带有淡淡的黄色,这种时候就绝对不能拖延。
第四个信号就是出血倾向。比如牙龈经常出血、皮肤上出现瘀斑,或者伤口难以愈合。
原因是肝脏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当肝脏出了问题,凝血功能下降,就容易出现这些情况。这往往提示肝病已经比较严重,必须尽快就医。
在笔者看来,乙肝可怕并不是因为它传播快,而是因为很多人发现得太晚。早期完全可以通过疫苗预防,已经感染的也能通过定期监测和合理用药来控制。
问题就在于,很多人不去体检,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病情已经很重。
中国是乙肝大国,调查显示大约有七千多万人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定期检查、及时接种疫苗,是最现实的办法。
此外,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样重要。戒酒、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乱用药,都是保护肝脏的关键。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属于高危群体的人,更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不要以为没有症状就没事,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往往等到损伤严重时才会表现出来。及早预防,远比事后补救要划算得多。
总的来说,乙肝的高危群体包括早年未能接种疫苗的人、长期接触血液的医务人员,以及生活习惯不良的人。
而肝脏出了问题,乏力、消化不良、黄疸、出血这四个信号是最明确的提示。
任何人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表现,都应该引起重视。毕竟,健康从来不会凭空到来,它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和自我保护。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医生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乙肝虽常见,但并不可怕,科学预防和管理,完全可以大大降低危害。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预防乙肝指南》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策略研究》
3.《肝脏疾病临床症状与诊断》
4.《乙肝病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5.《疫苗接种与乙肝防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