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们借开学、旅行、秋游之机“潜入”日常生活,虫媒一叮一咬,可能引发持续高烧、关节剧痛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秋天的健康威胁
不仅是降温和台风
还有趁乱出击的虫媒传染病“三兄弟”: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
它们借开学、旅行、秋游之机“潜入”日常生活,虫媒一叮一咬,可能引发持续高烧、关节剧痛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无论您是外出旅行、野外秋游或是在家里,这篇“防虫指南”都是您的秋季健康必修课。
谁是“敌人”?
三秒识别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蚊、蜱等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发热伴。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是由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二者临床症状类似,主要表现为急起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发热伴则是由蜱虫叮咬传播的新型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从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返宁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关节疼痛或皮疹】可能是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的信号!在草地、树林等野外活动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需考虑发热伴。
蚊子最爱的6个“家”
您家有几个?
无积水则无蚊虫。注意!以下家中常见积水点很可能就是蚊子的“五星级家园”:
*花盆托盘:浇水残留,蚊子狂欢
*水培植物:瓶中水不换,孑孓生不断
*各类废弃容器:瓶瓶罐罐,蚊子旅馆
*空调排水管/外机托盘:积水死角易忽视
*堵塞的排水沟槽:落叶淤泥易堆积,蚊子乐园藏秘密
*闲置轮胎:积攒雨水能力强,蚊子悄悄盖产房
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家庭“清积水”行动,定期检查,改变家中积水环境!
全天候360°防蚊宝典
配送到手!
蚊媒传染病流行季节,清晨和黄昏是花蚊子活动高峰期,应避免在这两个时段在树荫、草丛、积水容器附近逗留。
→ 家中常备常防: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使用蚊帐,辅助使用蚊香、电蚊拍等装备。
→ 外出穿对衣裳:外出活动尽量着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 选对驱蚊剂:驱避剂有效成分主要有避蚊胺(最常见)、驱蚊酯(皮肤刺激性最小)和羟哌酯。购买及使用需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浓度、适用年龄和使用方法。
→ 用对方法:喷涂需避开口、鼻、眼和伤口,回家后及时清洗涂抹过驱避剂的皮肤,儿童使用需成人协助。
特别关注:发热伴
虫媒传染病不只是蚊子的“专利”
发热伴主要由带毒蜱虫叮咬引起,但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也可传播。预防措施包括:
1、捂:进入草地、树林等蜱虫栖息地时,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
2、涂:在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其他野外活动前,应使用驱避剂处理衣物和装备,裸露皮肤也应涂抹;
3、查:野外返家后立刻换衣洗澡,重点检查腋下、耳后等皮肤褶皱处。也需仔细检查衣服、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
4、早: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建议尽早就医将蜱取出。
自我健康监测和尽早就医信号
从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返宁或被蜱虫叮咬后需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以下可疑症状且病因不明请立即就医。学生、教职工群体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报告校医,尽早就医治疗。
可疑症状
→ 突发高烧(39℃以上)
→ 头痛、关节痛或肌肉痛
→ 皮疹
→ 任何出血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
重要提醒:就医时请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蚊虫叮咬史/蜱虫叮咬史,这对诊断至关重要!
清积水,灭成蚊,“基孔”“登革”难近身。
防叮咬,勤查看,早防早治“发热伴”。
内容转自: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