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天津明确划定价格管控“红黄线”:药价高于同种药品最低价 3 倍但不足 5 倍的,实施黄标管理;5 倍至 10 倍的,实施红标管理;若不降价或降价后仍高于最低价 10 倍及以上,药品将直接暂停挂网。这一刚性标准,让以往凭借品牌、工艺享受 “优质优价” 待遇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近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药品价格风险治理工作的通知》,将104 个存在价格风险的中成药品推至聚光灯下。
此次天津明确划定价格管控“红黄线”:药价高于同种药品最低价 3 倍但不足 5 倍的,实施黄标管理;5 倍至 10 倍的,实施红标管理;若不降价或降价后仍高于最低价 10 倍及以上,药品将直接暂停挂网。这一刚性标准,让以往凭借品牌、工艺享受 “优质优价” 待遇的老字号药企,也切实感受到了降价压力。
临床常用药大活络丸成为此次治理的焦点,其3.5g 规格售价从每盒近200元的高价到40元左右的低价不等。其中,同仁堂、达仁堂、雷允上三家老字号的 3.5g 规格大活络丸暂未列入天津此次治理清单,但全国性治理态势已全面铺开 —— 今年下半年以来,广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近 20 个省份已陆续加入价格治理行列。天津新政与全国 20 余省份形成政策协同,标志着中成药 “以价换量” 的行业洗牌全面加速。
售价悬殊的大活络丸遇“降价令”
在中药领域,大活络丸是名副其实的“传统名方”,用于治疗中风引发的瘫痪、肌肉萎缩、关节麻痹,还能缓解小儿惊厥等症状,仅核心成分就包含蕲蛇、乌梢蛇、威灵仙等 48 味药材,工艺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截至2025 年 9 月 24 日,国家药监局境内生产药品备案信息公示显示,共有 107 家企业持有大活络丸批准文号,涵盖同仁堂、达仁堂、九芝堂、雷允上等知名药企。
各家中成药企业的用料、炮制工艺不同,最终导致产品定价也天差地别。公开数据显示,市面上普通品牌的大活络丸(3.6g×10 丸 / 盒)售价多在 40—50 元,而同仁堂同款产品的零售价却从 180 元起步,价差高达 3—4 倍。
“价格差的核心在原料。” 一位中药分销商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同仁堂选用的是人工牛黄,而部分普通品牌使用的是体培牛黄,两者在纯度、药效稳定性上存在差异,成本更是相差悬殊。不仅如此,为了维持品牌口碑,老字号药企往往会不计成本地选择 “道地药材”—— 同仁堂、达仁堂等企业甚至会在药材产地建立专属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品质,这些投入最终都会反映在终端价格上。
9月24日,美团买药平台显示,同仁堂3.6g×10丸/盒价格为199元左右,达仁堂3.6g×10丸/盒价格为113元左右,雷允上3.6g×4丸/盒价格在100元左右。
从市场布局看,三家老字号的核心销售渠道不在天津公立医疗机构。达仁堂2024 年半年报显示,其大活络丸在江苏、河北的销售额占比达 72%;同仁堂该品规在浙江、山东的市场份额超 65%;雷允上则深耕江苏市场,天津地区销量占比仅 2.3%。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老字号可高枕无忧,与同类产品的价格对比更凸显其压力,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明确表示,将对清单外品种实施“每月监测、每季评估”,若未来销量占比上升或价格波动超标,将动态纳入治理范围。
中成药由于成分复杂、炮制工艺差异大,无法像化学药那样通过“一致性评价” 来衡量药效,除了刚性成本外,产品定价更多依赖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信任度。不少行业人士担忧:若价格治理只看价格,会让那些坚守高标准的企业陷入 “两难”—— 降价则可能压缩品质投入,不降价则面临暂停挂网,最终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好药反而难寻。
如何破解“生存战” 与 “用药忧” ?
全国性价格治理浪潮下,老字号等品牌中成药正站在“品牌溢价” 与 “价格合规” 的十字路口,其发展路径深刻折射出整个中成药行业在政策调控下的转型阵痛。
回溯政策脉络,2009 年国家推行基本药物目录时,便专门为部分品牌中药设立 “优质优价” 政策 —— 认可其在原料、工艺上的品质优势,允许合理定价,核心目的在于鼓励企业坚守高标准生产。
如今,即便中成药品质评价体系仍未完善,“品牌” 依然是患者判断药效的重要依据,老字号产品的临床价值经过长期验证,在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任基础。但价格治理的刚性约束已对行业形成强烈冲击。
医药魔方2025 年 1—9 月行业报告显示,全国已有 9 家中成药企业因无法承受降价压力,主动申请退出大活络丸市场;与之相对,华润三九、云南白药等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药材种植基地,将原料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 65% 以下,在价格博弈中占据明显优势。
Choice 数据进一步印证行业承压态势:2025 年上半年,中药行业共有 36 家企业业绩下滑,华神科技、维康药业、康惠制药净利润同比跌幅分别达 702%、552% 和 362%;同仁堂虽实现营业收入 97.69 亿元(同比微增 0.06%),但归母净利润 9.45 亿元同比下降 7.39%;达仁堂看似净利润同比增长 194%,实则依赖出售天津史克股权的一次性收益,剔除该因素后扣非净利润下滑约 6%。
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布的结果更显冲击力度:27 个中成药平均价格降幅达 40.2%,其中两个药品降幅超 90%。
在此之前,品牌中成药已遭遇“退出医保” 的挑战,多次引发舆论热议。2023 年 1 月,同仁堂发布公告称,旗下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六味地黄软胶囊等核心产品被调出北京市医保药品报销范围,消息一出,不少长期依赖这些药物的患者陷入焦虑,他们担心短期内难以找到完全替代的品种。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2022 年前后,多地医保目录调整中,一批品牌中成药因价格谈判未达成一致陆续退出医保。对患者而言,药品退出医保后,零售渠道价格往往更高,经济负担随之加重;对企业而言,依赖零售渠道意味着市场覆盖面收窄,并且多数省份(如安徽、四川、广东)鼓励医保定点药店通过平台采购,湖南省要求定点零售药店销售医保目录内药品时,价格需参考省平台挂网价。
医健管理咨询合伙人曹宁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尽快出台针对中成药的价格评价体系—— 既要充分考量原料成本、工艺复杂度等客观因素,也要兼顾临床价值、品质差异等核心维度,让 “优质优价” 真正有章可循。
曹宁认为,大活络丸的案例恰恰揭示了价格治理的核心逻辑:并非简单“砍价”,而是推动 “价值定价” 体系的建立。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核查线索通报》已明确提出,将 “原料成本、工艺复杂度、临床价值” 作为价格评估的核心维度,这为老字号药企的转型提供了清晰方向。
如何在规范价格与保护好药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患者既能用上经过验证的好药、又不用承担过高成本?毕竟,无论是价格治理还是医保调整,最终目标都应落脚于“让患者受益”。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