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生命,在于人、土地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 纪念俞孔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5:10 1

摘要:当地时间9月23日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在巴西因飞机失事遇难。消息传来,学界与业界同仁无不陷入无限悲痛与缅怀之中。巴西总统卢拉也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

当地时间9月23日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在巴西因飞机失事遇难。消息传来,学界与业界同仁无不陷入无限悲痛与缅怀之中。巴西总统卢拉也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

俞孔坚(1963—2025),图源澎湃新闻

俞孔坚教授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最具开拓精神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于2013年被纳入国家政策,以自然为本,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有效缓解洪涝,是生态智慧的重要实践。

就在离世前数日,俞孔坚教授还入选了《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本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这份最后的荣誉,宛如对其毕生志业的加冕,也令学界痛失巨擘的哀恸愈发深沉。

“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海报,图源forbes.com

土地之子,农民学者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放牛娃出身的他哈佛设计学院留洋归来,却将自己创办的设计院命名为“土人”,其名昭示着对土地始终不变的敬畏与归属。

他多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邀请为年会主旨演讲人,却对“农民”这个称谓更有亲近感。作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始人及院长,他提出“反规划”理论,带领“土人”团队将生态理念付诸实践,在国内外二百多个城市落地生根,实现城市、生态与人文的良性互动。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他曾深情地写道: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而价值观和社会道义,更确切地说是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价值观和道义,是这个生命过程中跳动的心脏和灵魂。

城市活力,源于人间烟火

俞孔坚教授是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忠实读者与推广者,并曾为其中文版撰写导言。他对城市活力的理解,深刻而充满人文关怀:

离开了人,城市便毫无意义,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来源于活生生的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却似乎并不理解。

他以沉痛的笔触描绘当下城市活力消退的现实:北京798艺术区从热闹走向冷清,古老胡同在“高雅化”改造中失去烟火气,洱海边生机勃勃的民宿被大规模拆除……这些以美化、治理为名的行动,反而扼杀了城市的生命力。

面对质疑,他坚定地为城市活力辩护:

城市街道摊贩、个体艺术家、水边民宿等都只能使城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文化、更加美丽、更加清洁,而不是相反。

俞孔坚团队设计的天津桥园运用湿地系统,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图源commons.wikimedia.org

在他看来,这些看似“非正规”的元素,恰恰是城市多样性的体现,是它们让城市重新成为充满人文温度的有机生命体。

城市规划的根本在于理解:

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城市规划理论和乌托邦的城市模式,机械的和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要挽救大城市的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而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俞孔坚团队设计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图源commons.wikimedia.org

生态文明,启蒙城市未来

自2017年起,俞孔坚教授作为主编,与译林出版社合作推出“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系统引介国际前沿的城市生态思想。他在主编序中写道: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既是设计师的,也是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更是每个现在或是未来居民的。

“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他深刻指出,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让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们失去了蓝天(蔓延的雾霾),失去了河流和干净的水(75%的地表水污染,所有河流的裁弯取直、硬化及甚至断流),失去了健康的食物甚至脚下的土壤(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壤受到污染);我们也失去了邻里,失去了自由步行和骑车的权利(超大尺度的街区和马路),我们甚至于失去了生活和生活空间的记忆(大部分城市和乡村的文化遗产大量毁灭)。

正因如此,他格外理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愿景的深刻意义。

在他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专业课题,更是关乎每个人生活品质的公共议题。他希望通过这套丛书,“为设计行业的学者与从业者,同时也是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广大民众,提供一个多视角、跨学科的思考平台”。唯有全民参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转型,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俞孔坚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扎根土地,心系山河”。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座座可呼吸的城市,更是一种看待土地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如今,他虽然远去,但那面“城市生死的明镜”依然高悬,提醒我们:城市的生命,在于人,在于土地,在于生生不息的活力。

俞教授逝世当天,他在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了最后一段视频。结尾处,他与同行者合影并表示:“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图源视频截图

来源:译林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