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灾害已经造成2人死亡、30人失联,还有12到28人受伤。更让人难受的是,这灾根本不是没征兆——地方部门一个多月前就发现堰塞湖有问题了。
洪水跟猛兽似的冲进花莲光复乡市区,街道全成了河,桥也断了,看着民众抱着电线杆等救援的样子,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9月23号下午,台风“桦加沙”袭击花莲,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最终漫了出来,1540万吨洪水跟脱缰的野马一样往下冲。
黑褐色的泥流把光复乡市区裹了个遍,积水都到一层楼高了,汽车跟玩具似的飘在水上,有的还被冲跑了,就连救灾的军车也没逃过。
这场灾害已经造成2人死亡、30人失联,还有12到28人受伤。更让人难受的是,这灾根本不是没征兆——地方部门一个多月前就发现堰塞湖有问题了。
9月23号下午2点50分,花莲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的坝顶开始溢水。从视频里能看到,洪水裹着泥沙变成巨大的泥流,飞快地往下游冲。
马太鞍溪桥最先遭殃,湍急的水流把桥冲成了好几段。航拍图里,桥墩孤零零立在洪水里,碎掉的桥面被冲到了溪边。
接着洪水就冲进了光复乡市区。居民拍的视频里,浑浊的泥水把路全淹了,水深有的地方50厘米,有的都到一层楼高了。好多车泡在水里,有的还被冲跑了,连救灾用的军用卡车也没能幸免。
目前灾情统计数字不太一样,但都让人揪心:花莲消防局说有2人死亡、3人失联、263人被困;看看新闻网则报道是2死12伤30失联。不少民众被困在车顶、屋顶上,还有位大姐抱着电线杆,在湍急的泥流里等救援。
这场灾难最让人可惜的是,险情早就被发现了。8月11号,花莲县议员魏嘉贤就公开说担心“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可能会溃决”。
当时县政府回应说,已经让人准备保全户名单、消防局也在做疏散避难计划。代理秘书长饶忠也承认,堰塞湖的水量“已经超过近几年的历史数据”。
更早之前,7月25号因为薇帕台风,花莲县万荣乡马鞍溪上游发生大面积边坡崩塌,形成了新的堰塞湖。林业及自然保育署花莲分署当时测出来,这个湖面积大概18公顷,蓄水量约1400万立方米。
虽说相关部门说“对下游村子没有立即危险”,但没组织大规模的预防性疏散。到9月23号堰塞湖溢水前,下游居民好像也没来得及充分撤离。
灾害发生后,花莲县政府马上成立了前进指挥所。县长徐榛蔚冒着雨去灾区查看,县政府的人也连夜清理淤泥。
消防救援这边挺不容易的。花莲县消防局不仅用了消防艇救人,还向台东、新北这些地方请求支援。
灾害应变中心由“内政部长”刘世芳主持开会,她还提醒“马太鞍溪堰塞湖第二次溢水的水势可能会更猛”。
据统计,全台曾经有11363户停电,1016户固定电话用不了。花莲县开了24个收容点,收容了681人,光复乡整个乡4378户都没水用。
到23号晚上,总共疏散了7904人,主要集中在花莲县,有5349人,高雄市也有1866人。
天气因素肯定不能忽视。台风“桦加沙”被称作“风王”,强度涨得特别快,两天内就从强热带风暴变成了超强台风。它的外围环流给花莲带来了大暴雨,导致堰塞湖水位一下子就涨上去了。
但人为因素也很明显。当局一个多月前就发现了风险,还说做好了应急计划,可预警没变成实际行动。灾前准备的“保全户名单”和“疏散避难计划”,在洪水来的时候显然没落实好。
社区的防范意识也不够。堰塞湖形成后,当局虽然提醒大家别去溪床活动,但没对下游居民采取强制疏散措施。
天灾加人祸,最后造成了这场本来能减少损失的灾难。
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必须完善,得从“出事了再应对”变成“提前做好防御”。
台湾地区本来就是自然灾害多的地方,只有做到“哪怕十次防备九次用不上,也不能一次不防备”,才能真正保住老百姓的性命安全。
来源:国运平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