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名叫乌力吉敖其尔的男人,平时和他熟悉的人或者在网络上认识他的人,更习惯直接叫他“敖其尔”。
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名叫乌力吉敖其尔的男人,平时和他熟悉的人或者在网络上认识他的人,更习惯直接叫他“敖其尔”。
镜头里,他总是那个样子:爽朗、质朴,背景是无垠的蓝天绿草,脸上是比阳光还灿烂的笑,他为超过300万粉丝,亲手在云端搭建了一个梦幻般的草原家园,他还为家乡做了许多的好人好事。
这个为无数都市人传递着草原生活与幸福感的汉子,却在9月21日,毫无征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这个噩耗瞬间吹散了他营造的温暖诗意,全网都沉浸在悲伤中,为这个草原善良的汉子感到可惜,毕竟他还是那么的年轻。
很多人以为敖其尔的“真实感”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这份深入人心的质朴,是他用前半生的颠沛流离淬炼出来的,这个1990年出生于牧民家庭的孩子,骨子里就刻着不安分的基因。
2009年,他曾考入内蒙古建筑学院,本有机会成为一名建筑师,用图纸勾勒城市的天际线。
但他没有走这条寻常路,毕业后的他一头扎进了城市的洪流,卖过服装,当过房产中介,甚至穿梭在街巷送外卖,尝尽了底层工作的五味杂陈。
这些经历没有磨灭他的棱角,反而成了他理解世界的独特资本,他能与城市里的粉丝共情,因为他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2015年,敖其尔做了一件让人觉得非常不寻常的事情——他从内蒙古徒步前往西藏,这一路上环境艰苦,路途遥远,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正是这种坚韧和毅力,让他在第二年获得了机会,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加入地勘局工作,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半年。
他的脚步并未停歇,2017年,他又独自一人,穿越尼泊尔,在印度游历了三个月,这些可不是普通人能干的出来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野外生存能力。
这些看似“出走”的冒险,为他的人生积攒了厚重的底色,也让他后来的“回归”显得尤为真诚和有力。
一直到2019年底,这位长期在外漂泊的草原之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后,他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他拍摄的视频没有滤镜,也没有任何剧本,完全是真实的日常。
搭建蒙古包、煮手把肉、骑马扬尘,还有和牧民们无拘无束的谈笑,这些都成了他镜头下的日常。
2022年2月一条为《今年拜年去,有点远,骑马得两天...》获得大量点赞,网友们纷纷都对其评论起来。
2022年3月,一条题为《难道米饭会比羊好吃吗……》的视频,让他一夜爆红,超过231万的点赞,将这个草原汉子推到了无数人的面前。
2024年参与央视新闻的微短剧,以5百多万点赞量成为代表作,他彻底火了。
在流量的巅峰,敖其尔没有选择单纯的直播带货,这个有学识、有涵养的“另类”网红,心里装着更大的蓝图。
他把目光投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决定将线上的影响力,转化为对家乡旅游业的实际贡献。
他开始涉足三农主题,视频里不仅有风光,更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他而言,网红身份只是一个起点,他想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为家乡做点实事。
于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驿站,成了他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体,就是“272驿站”。
它不只是一家小小的民宿,而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承载了他所有的心血与期望。
他想通过这个驿站,将自己视频里那个“云端草原”,真切地向现实世界敞开大门,让所有向往草原的人,都有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9月17日,敖其尔的“272驿站”终于迎来了开业典礼,这一天,现场非常热闹,彩色的经幡在风中飘扬,吸引了不少嘉宾和当地牧民前来庆祝,大家汇聚一堂,为敖其尔的努力和梦想喝彩,一起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
在镜头前,敖其尔显得意气风发,笑容满面,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也是他留给公众的最后影像。
敖其尔的突然离世,让他精心构建的那个故事戛然而止,迅速被各种传闻、猜测和公众的悼念所填充。
噩耗最初由几位内蒙古的网友在网上披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信,以为是恶劣的谣言,但随着越来越多细节的流出,这个残酷的事实被确认。
关于敖其尔的死因,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猜测,但都没有得到官方证实,唯一公开的信息就是,他的家人称他的离世是出于“个人原因”,没有提供更多细节。
这份沉默,或许是因为事件影响太大,或许是后事处理过于复杂,他的社交账号也被设置为私密状态,只有粉丝才能看见,这在保护逝者隐私的同时,也中断了粉丝们的情感连接。
那个曾经无比鲜活的账号,评论区如今被蜡烛和悼词淹没,有粉丝翻出了他曾说过的话:“草原的风会记得每一个来过的人。”
也有人看着他当年徒步西藏的照片,感慨万千:“他活得太热闹了,就是太短了。”
一位网友的评论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把日子过成了诗,可诗还没写完就停了。”公众正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填补这个故事的空白,为这个不完整的人生,寻找一个可以慰藉的结局。
来源:春秋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