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秋天,气温跟坐过山车一样,说降就降,老百姓嘴里说是“天凉好个秋”,可在门诊里,医生最常听见的不是诗句,而是一句:“医生,我怎么又咳嗽了?”
一到秋天,气温跟坐过山车一样,说降就降,老百姓嘴里说是“天凉好个秋”,可在门诊里,医生最常听见的不是诗句,而是一句:“医生,我怎么又咳嗽了?”
咳得撕心裂肺,喘得像拉风箱,睡觉都得半躺着。大多数人觉得感冒拖几天就好了,可对肺病患者来说,这一波冷空气,可能就是压倒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是热的动物,肺又是“娇气”的器官,最怕冷、最怕干、最怕受伤。气温一降,肺里那点“火”本来就不旺,再被冷风一吹、雾霾一熏、病毒一袭,马上就出问题。
而且很多人对肺病的认识还停留在“咳嗽咳几天就好”,其实肺出问题,很多时候是悄悄来的,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不早了。
街头巷尾总有人说:“我年轻,身体好,冷点没事。”可真不是年纪大的才中招,气温一变,支气管、肺泡、免疫系统都要跟着“打架”。
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肺病的人,一着凉,整条“呼吸道高速公路”就开始堵车,轻则咳嗽、喘不上气,重则住院、进抢救室。
讲真,气温一降,肺病患者最容易忽视的七个隐患,不是说着玩儿的。每一个都像是地上埋的钉子,不小心踩上去就出事。
下面这些话,都是医生坐门诊时常年跟患者唠的“老话”,听起来像家常,其实每句都带着血的教训。
天冷了,门窗一关,很多人家里就变成了“封闭温室”。暖气开着,窗户不透气,人一多,空气里的细菌、病毒、灰尘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满屋跑。
研究显示,密闭空间里病毒传播速度是通风环境的5倍以上。感冒、流感、肺炎病毒趁虚而入,尤其是抵抗力差的老人,分分钟就被“击倒”。
所以不管外面多冷,哪怕只开10分钟窗,也比一直关着强。
有些人怕冷,一天到晚窝在被窝里,活动量跟冬眠的熊差不多。其实肺是最怕“懒”的器官,越不动,肺活量越小,痰液容易积在肺里,细菌也更容易滋生。
中医讲“肺主气”,气一停,痰一结,病就来了。每天哪怕在屋里走上十分钟、做点轻缓运动,对肺来说就是“通风换气”。
穿衣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常出岔。尤其是中老年人,明明气温已经降到个位数了,硬要穿件单薄的小外套,说自己“耐冻”。
低温刺激不仅会收缩血管,还会让支气管痉挛,直接诱发哮喘、慢阻肺发作。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早上出门不穿厚点,下午再热也补不回来那口冷气“扎”进去的伤。
还有人觉得,天气冷了,吃点“热气”的东西暖暖身子没毛病。火锅、麻辣烫、烧烤轮着来,吃得满头大汗,嘴上过瘾了,肺却在叫苦。
辛辣、油腻、重口味的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的同时影响肺的代谢功能,让原本就脆弱的呼吸系统更难“喘气”。尤其是肺病患者,吃完一顿火锅,咳一整晚的大有人在。
说到咳嗽,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小毛病”。可实际上,持续咳嗽是肺给出的报警信号。
尤其是那种早上起床咳、夜里咳得睡不着、咳到脸红脖子粗的,往往不是普通的咽喉不适,而是肺部慢性炎症甚至疾病的表现。
这时候还扛着不去医院,只靠喝点热水、含颗糖压压,等于把“火苗”当成“烟雾”,最后可能烧出大火。
再有一种人,特爱“自我诊断”。一上网查查,一听别人说“我也这样,你试试这个偏方”,就敢自己调理。偏方虽多,但不对症就是乱刀砍树,砍不倒病,反而伤了根。
尤其是那些长期咳嗽、痰多、气喘的人,背后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甚至间质性肺病,不经医生判断就乱用方法,很容易延误治疗时机。
天一冷,人的情绪也容易“低气压”。别小看情绪和肺的关系,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负面情绪会降低免疫功能,并加重呼吸系统负担。
很多人肺病反复发作,查不出感染源,最后才意识到是长期焦虑、压抑、睡眠差在作祟。中医讲“悲则气消,忧则肺伤”,这不是玄学,而是代代传下来的身体智慧。
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其实是“假好转”。很多肺病患者一到秋冬觉得自己“比去年好多了”,不咳了、也不喘了,就把药停了、复查不去了。
其实这时候可能只是症状暂时“躲起来”了,但病根没断。肺病不是头疼脑热,不是今天吃两颗药明天就能好,尤其是慢性病,更讲究“管住它、别让它作”。
有时候,门诊里也会遇到这样的人:明明肺功能已经下降得厉害了,说话喘得上不来气,还笑着说“我这老毛病,熬熬就过去了”。
但医生最怕听的就是这句话。因为肺不像心脏,一旦损伤,修复的能力特别弱。等到喘不过气了才重视,就晚了。
其实防护肺病,归根到底就是四个字:顺天而养。天气冷了,就得顺着自然节律调整生活节奏。
吃得暖、穿得暖、心也得暖。别总想着硬扛,身体不是铁打的,尤其是肺,它可不是“钢铁侠”,更像是一块“丝绸”,轻轻一刮就破。
而且肺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近年来数据显示,青壮年群体中肺部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跟空气质量下降、生活节奏快、熬夜、吸烟、情绪压抑都有关。
年轻不等于免疫,肺也不是万能过滤器,脏了、伤了,它也会“罢工”。
所以说,气温一降,这七个隐患得一个都不能放过。别等到咳得气喘吁吁、晚上睡不着、走两步就累得不行,才想起“医生说过”。那时候,不仅肺在受罪,整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会被拖垮。
肺是人的“气之根”,也是身体的“免疫大门”。养肺,不靠花钱买保健品,不靠转发朋友圈的偏方,而是靠每天一点点的习惯积累。
通风、动一动、心情好、吃得清淡、穿得合适、早睡早起,听着像废话,但每一条都是真刀真枪的“保命细节”。
秋冬不是肺病的“终点”,但绝对是它的“加速器”。谁把它当回事,它就安分;谁忽视它,它就来找麻烦。医生能做的,是提醒;能不能躲过这些坑,就看有没有把这些话听进心里。
等天再冷一点,街上多的是戴着氧气瓶出门、坐着轮椅喘气的人,他们不是一夜之间病成那样的,而是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那个临界点。
提醒一句,可能救一个家庭;听一句,可能就是少住一次院。
这年头,谁都不容易,能把身体照顾好,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肺养好了,气足了,人就活得有力气、说话有底气、睡觉有呼吸,哪怕外头风再大,心里也能踏实。
参考文献:
[1] 赵文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排痰康复护理研究[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8):193-194. DOI:10.19589/j.cnki.issn2096-7950.2020.08.193.
[2] 乐满,王式功,谢佳君,等. 环境条件对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预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334-4347.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8.11.044.
[3] 罗智聪. 五脏相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的体现[D].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来源:栗子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