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德文,男,1963年出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一)》(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德文,男,1963年出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当选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级岗位。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863计划等10多项课题研究,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系统辨识、神经网络、图象信号处理、脑功能成像分析等。主持国家863计划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超过180篇。
推荐人:黎湘院士。
胡俊,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于浙江龙游,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91年至2000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200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2011年分别赴俄亥俄州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及访问教授。1999年起任教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历任微波工程系党支部副书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2015年5月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17年6月起兼任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2017年10月起任党委常委、副校长。2024年2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方向为计算电磁学、天线与散射,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共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IEEE天线与传播协会谢昆诺夫奖。
推荐人:金亚秋院士。
胡卫明,男 ,1968年11月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视频内容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013)、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2015)、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国家863重点专项项目首席专家(2011)。
2021年11月3日,胡卫明主持的项目“视觉运动模式学习与理解的理论与方法”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黄罡,男,1975年10月生,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2000年分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系统软件与可信数据空间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核高基等项目。其团队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提出基于运行时体系结构的自适应软件模型,研发的“数联网及大数据互操作技术”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等科技奖励,2019年获科学探索奖,2022年与梅宏院士获陈嘉庚科学奖。2023年入选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推荐人:郑志明院士。
黄翊东(Yidong Huang),女,汉族,1965年3月出生,拥有日本永久居留权,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工程系教授。
黄翊东于1988年6月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1月—2003年3月任日本NEC株式会社光-无线器件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3年7月起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2007年—2012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2013年—2019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2020年1月任清华大学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黄翊东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贾平,男,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所长,正局级。他于2001年至2006年在长春光机所获得在职博士学位,长期在该所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历任党委书记、副所长等职。
贾平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电成像与测量技术、光学精确末制导技术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XXX可见光相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和部委级二等奖(2005年)。在担任所长期间,贾平推动研究所参与"神舟系列"、"探月系列"等国家重大任务,研制出4米口径碳化硅反射镜坯、高端光刻投影物镜等国际领先技术。他还促进成果转化,成立多家高技术企业,并牵头成立工程师培训中心培养技术人才 。
推荐人:王立军院士。
姜斌姜斌,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江西鄱阳,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系IEEE Fellow、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及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1988年获江西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1995年分获东北大学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天津大学讲师、副教授,1998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研究员,2000年起先后在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担任研究员,200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4年入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至2018年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院长,2019年任副校长,2023年11月起任现职。
长期从事智能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应用于直升机、卫星及高速列车领域,出版专著10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超万次,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担任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编委。。
推荐人:陈小前院士。
匡麟玲匡麟玲,女,1973年11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基础部主任、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
作为2014年我国首颗低轨移动通信试验卫星"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工程任务的副总师和卫星总师 ,主持完成了载人航天着陆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研制项目,并在卫星通信专网技术、无人机测控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4年担任"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总工程师,成功研制国际首颗中轨道天基网络卫星。
主导研发的重叠编码复用(OVCDM)技术突破传统编码效率限制,被应用于IMT-Advanced多址技术国家重大专项。实验室团队研发的LDPC编码技术接近香农极限,已在恶劣环境卫星通信中实现工程化应用。截至2023年,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期间,组建了包含18名专职科研人员的空天信息网络研究团队,该团队202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推荐人:王金龙院士。
李晋闽李晋闽,男,1957年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北大学半导体与物理学院院长 。
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获电子第十三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至200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2002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主导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攻克氮化镓外延材料技术难题,大幅提升LED光效并降低成本 。201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现任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开发深紫外LED芯片技术,推动建成全球首条全产业链生产线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超百项,曾任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执行主席。
推荐人:顾瑛院士、朱俊强院士。
李树涛李树涛,男,汉族,1972年10月生,辽宁凌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5年在湖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在湖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在湖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6月任湖南大学副教授;2001年至2015年历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副主任、主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5月至2001年10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研究助理;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6月任湖南大学教授;2005年4月至2005年6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教授;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至2017年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17年至2019年任湖南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12月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2019年5月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5年7月任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长期从事遥感图像处理、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19年、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推荐人:崔铁军院士。
李学龙李学龙,1976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电信集团首席技术官(CTO)、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iOPEN)院长。
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华为、微软研究院,并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研究。26岁受聘英国大学教职,30岁前获伦敦大学终身教职,35岁成为全球最年轻的IEEE Fellow之一,同时拥有七大国际学会会士头衔(IEEE、AAAI、ACM等)及欧洲科学院院士称号。
主导组建TeleAI研究院(2024年7月揭牌),推动“智传网”战略,融合AI、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深海勘探、矿山无人化等场景。提出“一治+三智”体系(AI治理+智能体、智能光电、智传网),构建“端—边—云—网”智能基础设施。聚焦光学成像、图像处理及涉水光学,在深海相机与智能处理领域有原创性贡献,著有《涉水光学》等著作。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推荐人:祝宁华院士。
林宙辰林宙辰,1972年出生,福建永泰人,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副院长。
林宙辰于1993年7月获得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8月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8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2012年2月历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主管研究员;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任教授 ;2016年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Okawa基金会”资助,同年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 。
林宙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数值计算与优化等。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刘旭刘旭,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旭于1984年获得浙江大学光仪系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得法国马赛工程师学校博士学位,10月起在浙江大学任教,后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10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9年1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23年8月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刘旭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光电成像与光电显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研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刘云浩刘云浩,男,1971年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ACM Fellow,IEEE Fellow,CCF Fellow,ACM China 荣誉主席。202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3和2004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系研究生部主任;2011年获聘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至2017年任ACM China主席,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18年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席教授(MSU Foundation Professor)、计算机系主任;2020年任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室内定位与网络诊断、具身智能导航等。共发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400余篇,截至2025年6月,谷歌学术引用48000余次,SCI他引12000余次,H-index10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ACM主席奖,CCF王选奖等奖项,ACM SenSys 2023时间检验奖,11次获得包括Mobicom,SIGCOMM,SenSys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四十多次受邀在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就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研究作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 Speech)。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龙桂鲁龙桂鲁,男,1962年4月生,广西玉林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桂鲁于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5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7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7年—1995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讲师;1989年3月—1993年3月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99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7年—200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核物理教研组主任;199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2000年任量子信息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6月—2002年8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作访问学者;2019年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龙桂鲁长期从事量子计算和通信研究。2007年获汤森路透卓越研究奖;2008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2018年获IBM全球杰出学者奖。曾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来源:噼哩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