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透支,追求一种可持续的人生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庄子曾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世人往往急于追逐“有用”之物。却忽略了“无用”的度与衡。
这种忽视,常让我们陷入一种愚蠢的活法:透支自己。
《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智者不求满溢,而重积蓄。
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透支,追求一种可持续的人生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一、透支身体:以身殉物,愚不可及
健康是1,名誉、地位、财富都是后面的0。一旦健康崩塌,万事皆空。
《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古之智者,生活皆有节制。他们顺应自然,饮食有度,作息规律。
可惜现代人常常反其道而行。熬夜工作。胡吃海喝。久坐不动。拿健康换钱财,再拿钱财买健康。循环往复,徒劳无功。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无限遗憾。身体不可代偿,透支必付代价。
西方哲学家叔本华点明:“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古今智慧,在此交汇。
守住身体的底线。才是人生最长远的投资。
二、透支信用:无信不立,寸步难行
信用,是一个人最珍贵的无形资产。透支信用,就是自绝于人群。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若无信,如同车无轴轮。寸步难行。
西方谚语说:“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信为上)。中外皆然。信用是立身之本。
《易经》提倡“履信思顺”。信用一旦破碎,如覆水难收。
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终成“孤岛”。
信用如瓷,破碎难复。人生如路,无信难行。
三、透支希望:竭泽而渔,则无鱼也
透支身体与信用,实则是在透支明天的希望与可能。
《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知足,不会受辱。懂得停止,不会危险。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倡“中道之道”(The Golden Mean)。
指出过度必遭反噬。东西方智慧,再次相遇。
我们要学习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务实精神。不急于求成。日日不断。厚积薄发。
有节奏地努力。有底线地付出。希望自会生生不息。
懂得“知止”,方能走得更远
“勿透支”是中华“中庸”智慧的生活实践。也是一种全球共通的生存哲学。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
懂得守住界限,心就能定。定能静。静能安。安能虑。虑能得。
唯有循序渐进。方能稳住人生大局。静待花开。
慢下来。才能走更远。共勉。
来源:概念集中营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