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36岁慷慨赴义,临死前高呼:共产党万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6 21:45 1

摘要:“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所表达的坚贞气节,在瞿秋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仕宦之家,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他的家庭也陷入困境。庚子事变爆发,国家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家庭的变故与国家的危难交织,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此后,他积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所表达的坚贞气节,在瞿秋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仕宦之家,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他的家庭也陷入困境。庚子事变爆发,国家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家庭的变故与国家的危难交织,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此后,他积极投身革命,从五四运动的先锋,到国共合作中的重要领导者,再到在文化领域发光发热,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但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犯过错误,遭受过挫折。可即便如此,他在面对敌人的枪口时,依然能坦然自若,从容就义。瞿秋白究竟有着怎样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他的故事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在江苏常州出生,本名瞿双,后几度易名,最终字秋白。命运似乎在他出生时就埋下了坎坷的种子,次年庚子事变爆发,古老的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瞿秋白原本安稳的家庭也在这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绘画技艺高超,笔下的山水花鸟仿佛能勾勒出世间最灵动的美好;剑术精湛,舞剑时身姿矫健,似有侠气纵横天地;医道高明,悬壶济世,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然而,他却生性淡泊,对家业毫无兴致,经济上只能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兄长瞿世琥接济。就这样,瞿秋白在动荡不安中开启了充满坎坷的童年。家庭的变故与国家的危难,如同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却也悄然埋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很多人眼中,童年的苦难或许是人生的阻碍,但对于瞿秋白来说,却成为了他成长的基石。1904年,年仅五岁的他进入私塾,开启了知识的大门。他天资聪颖,对诗词歌赋痴迷热爱,吟诵诗句时,那灵动的韵律如潺潺流水,让师长惊叹。在私塾的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初步认知。童年的经历究竟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瞿秋白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苦难并非绝境,而是成长的契机,它能激发一个人内心的潜能,让其在困境中崛起。

次年,瞿秋白转学到冠英小学。这所学校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放的教学氛围,成为了他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他不仅学业优异,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组织同学们进行诗词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让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才能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挖掘和培养出来的。冠英小学为瞿秋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大家心中的榜样。

中学时代,是瞿秋白思想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常州府中学堂的校长屠元博,是一位心怀壮志的同盟会员,他在学生中组织军事操练,传播反清革命思想。那激昂的话语,点燃了瞿秋白心中的爱国热情,他开始密切关注国家大事,一颗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塑造。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辛亥革命网图

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并未给普通民众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伯父停止资助,瞿秋白家的经济状况日益窘迫,不得不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生活陷入靠典当、借债度日的艰难境地。这一切让瞿秋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也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坚定决心。那革命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是仅仅推翻一个旧的政权,还是要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瞿秋白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革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让瞿秋白深感失望。双十节时,他在自家门口挂起写着“国丧”两个大字的白灯笼,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和革命意识的初步觉醒。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无畏的勇气。在那个虚假喜庆的氛围中,他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啊!这让我们明白,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错误时,我们不能选择沉默,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袁世凯图

1915年冬,瞿秋白因借债无门被迫辍学,次年母亲服毒自尽,这一系列的打击如同沉重的铁锤,敲打着他的心灵。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先后在杨氏小学等地教书。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启迪。他讲解《水浒传》时,将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与现实中的革命者相联系,引发了学生们对革命的思考和讨论,在他们心中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17年,瞿秋白随堂兄抵达北京,原本怀揣着报考北京大学的梦想,却因高昂的学膳费而受阻。参加普通文官考试又未能录取,但他没有放弃,最终考入外交部“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启示。瞿秋白敏锐地意识到,要想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就必须掌握俄文。在俄文专修馆的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俄文基础,更深入研究了俄国的革命思想和文化。这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勇于尝试,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中的佼佼者。他带领同学参加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场运动让他更加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1920 年,他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远赴苏俄进行实地采访。在苏俄,他深入采访了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写下了大量报道,有力地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革命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初,革命的浪潮似汹涌的怒涛,拍打着封建腐朽旧秩序的堤岸。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21年,瞿秋白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毅然在莫斯科加入联共(布)党组织,而后又坚定地转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此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那布满荆棘与坎坷的漫漫征途。

在苏俄的岁月里,瞿秋白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中国班的翻译和助教。他凭借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满腔的热情,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革命的人才。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播撒下了无数希望的种子,让革命的火种在华夏大地有了燎原的可能。那时候的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革命热情。

1922年底,应陈独秀之邀,瞿秋白像一只归巢的鸿雁,急切地回到国内投身革命实践。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如那初升的朝阳,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他迅速融入这火热的革命浪潮中,先后主编和编辑《新青年》《向导》《前锋》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他大力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让刊物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就像和老百姓拉家常一样,贴近大众的生活。他撰写的政论文章,如《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道路,在思想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他还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积极培养青年作者,为革命事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让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革命形势迎来了新的机遇,就像久旱逢甘霖。瞿秋白凭借党内威望和卓越才能,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还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等职务。他奔波于上海与广州之间,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各项事务,为制定革命政策出谋划策,就像一位睿智的军师;在黄埔军校授课时,他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军事干部,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着革命的栋梁之材;他还关注农民运动,支持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推动广东地区农民运动发展,让农民这一庞大的革命力量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上海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前沿阵地,宛如一座燃烧的烽火台。瞿秋白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革命群众,开展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他撰写大量宣传文章,揭露帝国主义暴行,那文字就像一把把愤怒的火焰,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支持上海人民斗争。同时,他像一位协调各方的指挥家,协调各方力量,为罢工工人提供物资援助和法律支持,使罢工运动持续数月,给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以沉重打击,让敌人的嚣张气焰如霜打的茄子般蔫了下去。

四一二

当然,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形势危急,宛如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船只。在这关键时刻,瞿秋白临危受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此次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瞿秋白因此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这一晋升,源于他对革命形势的深刻洞察和果敢决策,也是组织在危机时刻对他的信任与期待,他就像一位力挽狂澜的英雄,扛起了革命的重担。

但瞿秋白在领导工作中也曾犯下左倾盲动错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党内对于如何继续推进革命存在诸多分歧,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前行的道路。瞿秋白过于乐观估计革命形势,认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推动一系列暴动开展。但这些暴动大多因脱离实际、缺乏充分准备而失败,给革命力量带来损失。不过,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错误,更要看到他勇于反思的精神。1928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他也在此过程中深刻反思,体现了一名革命者的担当和对真理的追求,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这次大会在对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确定新的革命方针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就像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为革命的未来照亮了道路。瞿秋白在大会筹备和组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协调各方意见,为大会顺利召开付出巨大努力,他就像一位精心的织锦人,将各方的力量编织成一幅壮丽的革命画卷。之后,他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两年。虽这一安排使他与国内革命实践产生距离,但也为他提供从国际视角观察中国革命的机会,通过与共产国际交往,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新动态和经验,为中国革命后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就像一位站在高处的瞭望者,为革命指引着更广阔的方向。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瞿秋白在革命决策上的功过,但其实他在文化传播和思想启蒙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在编辑刊物时倡导白话文,让革命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普通民众中去。在那个时代,很多先进的思想都被文言文所束缚,普通百姓很难理解。而瞿秋白的这一举措,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革命思想走向大众的大门。他让那些原本对革命一知半解的老百姓,也能够读懂革命的道理,从而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

王明

1927年夏,米夫、王明捏造“江浙同学会”事件,在党内激起层层涟漪,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此后,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最终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失踪”。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当时党内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王明等人行为带有明显宗派主义和个人野心,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异己,破坏党内团结统一。瞿秋白作为党内重要领导人,不可避免卷入这场纷争,这些纷争不仅影响党内正常工作秩序,也对革命事业造成一定损害。

1930年春,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把瞿秋白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给撤了。他带着妻子,就像两片被狂风卷起的落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在8月26日那天,踏上了繁华又暗藏危机的上海滩。那时候,党内立三冒险主义闹得正凶,就像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压得每个革命者心里都沉甸甸的

9月底,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就像是黑暗里突然闪过的一道闪电。瞿秋白站了出来,拿起笔当作剑,把言语当作刃,狠狠批判立三冒险主义。可这条路太难走了,他因为“没看清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之间的差别”,对立三路线的批判没起到太大的作用。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时代有局限,大家的认知也有不足。但瞿秋白的每一句话,都像黑夜里的一点火星,虽然微弱,却一直坚持着,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一丝希望。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成了瞿秋白命运的转折点。在米夫的操纵下,李立三被赶出了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这打击就像冬天里最冷的风,差点把他心里的火给吹灭了。但瞿秋白是谁?他可是个不轻易低头的主儿!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像只打不死的小强,继续寻找新的战场,在革命的道路上接着往前冲。

鲁迅

被解除职务后,瞿秋白在上海的文化战场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他和鲁迅站在一起,就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天空。他编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论文集》,和鲁迅合作的《萧伯纳在上海》,那可都是宝贝。它们就像知识的灯塔,思想的火种,照亮了无数年轻人前进的路,给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添了一把大火。

1934年,瞿秋白又奉命去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到了那儿,他成了教育的使者,担任了好多重要职务。他心里清楚,教育就是革命的根基,人才就是胜利的关键。于是,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改善教学条件,制定教育政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觉悟的革命青年。这些青年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根据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革命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命运似乎总爱跟瞿秋白开玩笑。1935年红军长征后,他因为肺病没办法随军转移,只能留在江西瑞金,打起了孤独的游击战。结果,在转移的时候被国民党军给俘虏了,关进了福建长汀的监狱。敌人威逼利诱,可他就像一座大山,怎么都撼动不了;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更是视死如归,一个字都不肯透露党的机密

在监狱里,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这可不是什么投降书,而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深刻反思。他像个诚实的孩子,回顾了自己的革命历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但咱们能从这些话里,感受到他那坚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一片忠心。他说“死,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这句话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没有一点害怕,反而特别从容。他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那声音就像战鼓,敲打着每个革命者的心;他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那声音就像号角,吹响了革命胜利的前奏。到了刑场,他盘膝坐下,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然后,枪声响了,他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的牺牲,可不只是一个革命者的离去,更是一种信仰的胜利。他用自己的生命,让咱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硬骨头和高尚气节。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咱们这些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可跟瞿秋白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咱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遇到困难不低头,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读完瞿秋白的一生,你心中是否涌起无限感慨?他自幼历经家庭变故与国家危难,却凭借坚定信念投身革命,在文学、教育、革命领导等诸多领域贡献卓越。即便面对挫折与困境,也始终坚守信仰,最终从容就义。他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那么,你从瞿秋白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对于他的革命生涯和牺牲,你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呢?欢迎一起交流分享,让我们在探讨中,更深刻地感受这位伟大革命者的光辉。

来源:历经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