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借节目强调阵风成熟可靠,试图修补国内信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3:39 1

摘要:前段时间,印度空军把一份加购报告递上去,里头写着要再买114架阵风,预算给到2万亿卢比,算成美元是226亿。更猛的是,全要在本土生产。合同要是真敲定,这一单会被写进印度军购史的封面。

前段时间,印度空军把一份加购报告递上去,里头写着要再买114架阵风,预算给到2万亿卢比,算成美元是226亿。更猛的是,全要在本土生产。合同要是真敲定,这一单会被写进印度军购史的封面。

这两年,军事论坛里吵得最响的,就是隐身机。有人在屏幕上把阵风和歼-35A的参数拉成两列,机长、翼展、航电、弹仓,红红绿绿一大片。眼睛不够用,手还要不停在遥控器上倒带。看着看着,主持人话锋一转:关键看谁真能打、谁敢打。

从空军这盘棋看,印度的问题不止飞机。一批飞机飞上天,地面要有一条团队把油、弹、检修、数据全接住。有人做个比喻:飞行大队像一支交响乐,阵风演的是一把小提琴,音色好听不等于可以当指挥。印度这边,指挥谱子老是漏拍,排练时间也不够。

可这戏,还得演。因为“赢”这件事,在政治舞台上不只是心情,还是票仓。阵风的订单,不光是买飞机,更像是一则消息:我们赢了、我们有底气、我们准备得更多。特别是印巴对峙后那波舆论,谁都不愿意在镜头前示弱。用一单大采购,把“赢”的标签贴得更牢,传播效果立竿见影。

戏到高潮那天,是当地时间9月17日。印度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期重磅节目,背景板就是阵风和歼-35A的大图。灯光打得很热,嘉宾桌上摆着两架模型机,灰白色的涂装在镜头里闪了一下。主持人抛题:印太上空的较量,关键就看这两款机型。嘉宾接话:阵风已经在实战里证明过,成熟度摆在这;对面那款,还在“等待上场”。

九三阅兵,很多外媒看完直摇头,说看不懂。看不懂不是没用,是门槛确实到了。中国这边,工业链扎得深,生产线铺得宽,高铁修到了世界各地,大飞机开始交付,空间站在轨稳定,探测器绕到月背看风景,人工智能在压力下也没掉线。这一套摆在这,谁还真敢讲“中国造不出先进战斗机”?

大屏上放了阵风F4的升级点,航电、红外搜索、网络化。对面的歼-35A,画面里标了“隐身”“弹仓”“复合材料”。参数一轮轰炸后,主持人突然来了句:“经验。”这下懂了,逻辑就是:只要对手没打过仗,我就有发言权。有嘉宾拍桌,给出“朱砂行动”的案例,说阵风那一役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配合印度现有防务系统,默契。

这套叙事挺圆的,但问题也清楚:实战经验到底怎么量化,机载软件推更,电磁环境适配,联合作战链路的稳定性,这些才决定“打不打得顺”。阵风有过行动记录,这是事实层面的“勾”,可真要对比隐身机的作战样态,动作节拍完全不一样。雷达开不开、开多大功率,谁先暴露,谁有余度,这些算的是分钟,甚至秒。拿“打过仗”当万能牌,这张牌很容易被戳破。

节目里有个小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导播切了个小近景,嘉宾手指着模型机的进气道,说这位置“很重要”。对面另一位笑着回了一句:你再看对手那边的弹仓开口。两人一来一回,像打太极。屏幕下方的投票条弹了出来,蓝色和红色拉扯了一阵,最后停在了一个“胶着”的比例。观众没被带走,说明大家心里明白:嘴上“赢”,不等于天上“赢”。

值与不值,得看得失权衡。对印度来说,大单可以稳军心、稳产业、稳舆论,还能谈到一些本土化的配套。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但要清楚,飞机不是“神兵”,它要在体系里去跑。现实里,飞行员训练强度要上,夜航要多,联训要密。基地的油料储备、弹药补给、故障排查的工时,都得往上加。越是强调“赢”,越该回到训练场、回到机库、回到堆参数的机房里。

对比之下,中国这边的节奏更像是“闷声做事”。看不见的地方,才是决定性的地方。隐身外形、材料、工艺,只是外壳。内里是软件、是算法、是体系耦合。你能做火箭、能做空间站,能把高铁网络织成一张网,能把供应链稳住,那种“综合能力”会自然溢出到战机上。有人曾经调侃:你们没有实战经验。可仔细想,真要靠打仗证明自己,那是另一种不幸。能把实力转化成“没人敢来试”的威慑,这才是底气。

回看印度媒体那期节目,信息量倒不算少。也能看出他们在用一种方式,修补国内的信心:我们买的是成熟的、可靠的、已经上过战场的;对面的飞机,还没“上台”。这个叙事对内有效,对外也能拉出一些筹码。

至于“阵风拿啥跟歼-35A比”,答案其实不在电视棚里。谁掌握了更完整的作战体系,谁让飞行员的训练更贴近实战,谁能把维护保障做成“看不见的优势”,谁才有底气站上云层。印度如果真想赢,不该只在镜头前赢、在订单上赢,还要在每一次起降、每一次连贯的战术动作里赢。舆论可以给你掌声,空域只认实力。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