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系化作战思想,是其在深刻总结世界近几十年局部战争经验教训,尤其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展示的“网络中心战”效能,并结合自身军事传统和战略需求后,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核心作战理念。这一思想的本质是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系化作战思想,是其在深刻总结世界近几十年局部战争经验教训,尤其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展示的“网络中心战”效能,并结合自身军事传统和战略需求后,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核心作战理念。这一思想的本质是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根本性转变,其目标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链,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维度的作战单元、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态势共享、协同行动、效能聚合,从而生成并释放出远超单个单元简单相加的系统战斗力。
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脉络清晰。过去依靠“人民战争”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等强调非对称性和群众路线的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浪潮,解放军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核心目标。这一转变的标志是强调“信息主导、精打要害、整体协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体系化作战思想进一步向“智能化战争”演进,追求基于算法的快速决策、无人化智能平台的自主协同,以及“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速度的极致提升。
信息主导原则:信息被视为比火力、机动力更重要的核心战斗力要素。夺取“制信息权”是赢得战争的前提。这包括确保己方信息系统的畅通、可靠、安全,同时干扰、瘫痪、欺骗敌方的信息系统,使其变成“瞎子”、“聋子”和“哑巴”。统一指挥与分布执行原则:建立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实现跨军种、跨领域的一体化指挥。同时,在统一意图下,允许前线单元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和协同能力(“任务式指挥”),以适应高度动态、不确定的战场环境。效能聚合原则:不再追求单一军种的线性突破,而是强调在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将各军种的精确打击、电磁压制、网络攻击、心理威慑等效果精确叠加,作用于敌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Centers of Gravity),产生“1+1>2”的聚合效应,导致敌整体作战体系的崩溃。速度与节奏原则:“快吃慢”是信息化战争的铁律。通过压缩决策时间、加快行动节奏,使敌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无法有效组织抵抗。将战役时间压缩至24小时,正是这一原则的极致体现。无缝集成与互联互通原则:这是体系化作战的技术基础。要求陆、海、空、天、电、网等各维作战空间的力量,在标准化的协议和数据链支持下,实现情报、通信、火力、机动、保障的深度融合与即时联动。表:解放军体系化作战能力建设的关键维度
基于体系化作战思想,在台海这一特定战场环境下,可构想一个高度集约、同步展开的“六位一体”联合战役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六个相互关联、相互增强的作战行动领域,在24小时内瘫痪台湾防御体系、瓦解抵抗意志、实现军事控制,并有效慑止外部干预。
战略火箭军与战区火力单元的首波饱和打击:在第一时间,从内陆和沿海阵地发射的东风-15B/C、东风-16、东风-17等数百枚近程弹道导弹,以及从战机、舰艇上发射的长剑-10巡航导弹,将如同“钢铁风暴”般倾泻而下。目标精确锁定为:台军的“衡山指挥所”等地下化指挥中枢、主要空军基地的跑道和机堡(如佳山、志航基地)、“爱国者”、“天弓”防空导弹阵地、长程预警雷达站(如乐山雷达站)、关键通信枢纽和电网节点。特别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凭借其无法被现有反导系统有效拦截的突防能力,用于打击最高价值、最坚固的目标。与此同时,陆军PCL-191远程火箭炮部队将对台西海岸的岸舰导弹阵地、雷达站、军营等目标进行覆盖式打击,为登陆扫清障碍。全频谱信息电子攻击:几乎与导弹升空同步,强大的电子战攻势全面启动。空军的运-8/9系列电子战飞机、舰载电子战系统、以及地面电子战部队,将对预定频段进行高强度、全频谱的阻塞式干扰和欺骗式干扰。目标是使台军的雷达迷盲、通信中断、网络瘫痪。网络战部队则发起“代码闪电战”,利用预设后门和零日漏洞,攻击台军的指挥控制系统(C4ISR)、金融系统、媒体网络,制造全面混乱。此阶段的目标是实现“致盲、致聋、致哑”效果,将台湾瞬间变为“信息孤岛”。在首波打击初步达成效果后,立体登陆突击立即展开,这是整个战役的核心环节。
两栖攻击群的“超地平线登陆”:由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为核心组成的登陆舰队,在舰载机(如直-10武装直升机)和海军舰炮的火力掩护下,于台海中线以东释放726型“野马”气垫登陆艇。这些气垫艇可搭载96A/99A式主战坦克和两栖装甲车,以近50节的高速直接跨越滩头障碍,在台军防御相对薄弱的非传统登陆点(如桃园观音、台中大甲等地)抢滩上陆,建立巩固的登陆场。空中突击旅的“垂直包围”:与此同时,庞大的直升机群(包括直-20、直-8L、米-171等)搭载空突旅精锐部队,在武装直升机的护航下,采取低空、超低空突防方式,多路并进,直接飞越中央山脉,降落在台湾东部的花莲、台东等关键地域。此举旨在一举打破台军“西重东轻”的部署态势,夺取其战略后方,实现对台军的“东西对进,腹背夹击”。部分特种部队可能通过运输机伞降或机降方式,直接控制台北周边的松山机场等关键节点。
特战力量的“斩首”与“点穴”:早已通过潜艇、微型潜航器、民航渗透等方式潜入岛内的特种部队(如“蛟龙”突击队),在统一指令下同时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对“台独”首要分子实施抓捕或定点清除;抢占“总统府”、“行政院”、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政经核心设施;破坏或接管关键基础设施,防止其被破坏。
在此阶段,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已基本瓦解。解放军主要任务是:
阶段划分时间窗口主要作战行动战役目标解放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建立在各军种先进装备的有机集成之上。以下是支撑“二十四小时定台海”构想的关键装备系统及其集成方式。
“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设定,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应对外部干预,特别是美国的军事介入。其策略是 “以快打慢,以强制弱,营造既定事实”。
美国是否直接军事介入,取决于其国家利益评估,核心是 “成本-收益” 计算。解放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体系,旨在将干预的“成本”提升到华盛顿无法或不愿承受的高度。
海上拒止:在台海周边1000-2000公里范围内,构建由东风-21D/26D反舰弹道导弹、轰-6N搭载的鹰击-21空射高超音速导弹、以及攻击型核潜艇组成的多层猎杀网络。这使得美军航母战斗群不敢轻易进入第一岛链内海区。空中拒止:在战区密集部署的先进防空系统和隐形战机,使美军非隐形战机生存率大降。不对称打击:网络攻击可瘫痪美军在亚太的后勤基地(如横田、嘉手纳基地);特种部队可对其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破袭。这些均属于“强制升级”手段,意在警示美方冲突有扩大和失控的风险。军事行动必须与政治、外交紧密配合。
时间差:美军从决策到大规模力量部署到位需要时间(“兵力投送窗口”)。24小时内达成军事控制,旨在美军主力到达前造成“既成事实”(fait accompli),使干预失去意义。法律与舆论战:中国将强调行动是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内部叛乱的内政行为,援引《反分裂国家法》,指责任何外部干预为“侵略”,争取国际法理上的主动。分化联盟:美国在亚太的盟友(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对介入台海冲突的态度并不一致。通过精准的外交运作和威慑,可能削弱甚至瓦解美国试图组建的“联合干预阵线”。军事行动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战后治理更为艰巨。
社会稳定:如何快速恢复秩序,防止人道主义危机,处理战俘和“台独”分子,是巨大考验。政治重建:如何组建有效的过渡政府,确保政权平稳交接,并顺利推进两岸融合进程。国际制裁与孤立:面临西方世界严厉的经济、科技、外交制裁,中国需做好充分准备,依靠内循环和与非西方国家合作来应对。长期安全:如何清除潜伏的抵抗势力,应对可能的低强度叛乱,并长期抵御外部的颠覆和破坏。“二十四小时定台海”的军事构想,是解放军体系化作战思想在特定想定下的极致推演。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军事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其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追求“首战即决战”的决策意志。这一构想向外界清晰地展示了,一旦“台独”红线被突破,解放军有能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在极短时间内粉碎分裂图谋。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军事计划多么完美,战争永远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和“摩擦力”的领域。这一构想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威慑能力和最坏情况下的预案。中国政府始终将和平统一作为最优选择,因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后续挑战是巨大的。
最终,这一分析的核心目的不在于鼓吹战争,而在于通过冷静、专业的推演,揭示“台独”势力的真正风险与代价,从而强化威慑,遏止冒险。它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中国的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和平的道路始终敞开,但时钟的滴答声,为那些玩火者而鸣。
来源:向上终美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