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仅剩25天,这场2018年获中央、国务院批复、2019年起在正定落地的永久性盛会,正处于从“政策落地”向“价值扎根”迈进的关键阶段。作为全国首个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综合性展会,其六年来的发展轨迹既见证了地方数字经济的起步成长,
#我爱石家庄
关注斗恩担仇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和视角
距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仅剩25天,这场2018年获中央、国务院批复、2019年起在正定落地的永久性盛会,正处于从“政策落地”向“价值扎根”迈进的关键阶段。作为全国首个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综合性展会,其六年来的发展轨迹既见证了地方数字经济的起步成长,也折射出国家级展会在公信力构建、公众连接与产业赋能上的深层课题——这些课题共同构成了展会过往的“关注度困境”,而2025年展会的系列新动作,正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重要实践。
回顾发展历程,展会的根基与价值始终存在。历届展会并非无实质产出,2024年达成31个签约项目、金额达90亿元,集中展示了焊接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机等本地创新成果;此前更曾征集210余项数字成果、达成上百个合作项目,为河北数字产业发展注入初期动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展会在认知传播、成果转化与定位平衡上的短板,直接导致了关注度难以持续提升,这些短板也成为2025年展会重点突破的方向。
在认知传播层面,早期“浅层化”倾向是关注度困境的核心诱因之一。此前展会宣传多停留在“时间+地点+主题”的基础信息播报,核心价值解读严重不足。如2025年展会以“可信数据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初期抖音预告点赞量较低,且未及时对“可信数据”与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市民生活的关联进行通俗化解读;宣传渠道也曾局限于本地媒体,导致专业群体难觅价值点、普通公众不知“为何关注”,形成认知壁垒——这一问题,正是本届展会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的直接动因。
成果传播的“全周期视角”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关注度的断层。过往展会成果多在闭幕式通稿中简要提及,既缺乏“高炉智慧眼如何降低钢铁成本”这类生活化科普,也鲜有项目落地后的跟踪报道。公众看不到展会与城市发展、日常生活的直接关联,自然难以形成持续关注,这本质上是成果传播机制尚未完善,而非成果本身缺乏价值——针对这一痛点,2025年展会专门设计了“长效追踪机制”,旨在让成果从“一次性公布”变为“持续性可见”。
内容定位的平衡问题,同样拉远了展会与不同受众的距离,成为关注度提升的阻碍。虽提出“六位一体”综合定位,但此前未能充分兼顾专业属性与公众参与感。2024年展会展示的八轴联动焊接工作站、大气激光雷达等设备,多以企业技术陈列为主,缺乏类似“数字生活体验馆”的互动场景。相较于贵州数博会的“数智体验”馆,石家庄展会既未让普通观众充分感受科技乐趣,也未给本地中小企业提供更具象的落地案例,导致“专业人士觉得浅,普通观众觉得远”的评价出现——这一失衡,也催生了本届展会“精准双向匹配”的内容设计思路。
主办层级的调整,则为关注度维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早期展会由工信部与河北省政府联合主办,具备国家级权威背书和资源整合能力,能有效吸引头部企业与行业目光。2025年展会主办单位变为行业协会与媒体,国家级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政策解读深度、核心企业号召力面临考验,与贵州数博会能吸引国家数据局局长发布权威数据、华为等巨头披露战略的差距愈发明显——对此,本届展会一方面通过邀请百余位重要嘉宾、举办高规格专业活动弥补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长远需争取国家级主管部门支持的方向。
正是基于对上述关注度困境的精准研判,2025年展会针对性推出系列优化举措,让“破局实践”有了清晰路径。
宣传层面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直击认知壁垒痛点。本届展会由新华网牵头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联动中央及地方媒体、行业平台,围绕会前预热、会中直播、会后跟踪全程发力,通过融媒体产品深度挖掘亮点。宣传重心彻底告别“基础信息播报”,转向“场景化解读”:针对企业,解读钢铁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成果如何解决生产痛点;针对公众,用短视频呈现“智慧交通调度”“社区智能服务”等落地场景;同时结合正定“古建+科技”特色打造专题报道,让“可信数据”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从根源上解决“专业群体找不到价值、普通公众不知为何关注”的问题。
成果传播建立“长效追踪机制”,填补全周期传播空白。展会创新引入“1+2+N”办会模式,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提供常态化供需对接、成果转化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这一设计直接回应了过往“成果会后无下文”的弊端。展会期间将专门设置“成果转化馆”,现场签约项目同步公布落地时间表;会后每季度通过官方平台更新进展,如无人机救援技术在本地应急系统的应用情况;年终还将发布《数字成果民生影响白皮书》,用数据说明展会对就业、便民服务的实际贡献,让公众切实看到成果从“签约纸”走进“生活里”的全过程。
内容定位实现“精准双向匹配”,破解受众失衡难题。本届展会在3.2万平方米的四大展馆中,既设置“可信数据赋能产业发展主题馆”,集中展示政策与产业案例,满足专业群体对深度内容的需求;也通过“数智赋能多场景综合馆”,呈现“产业、生活、能源”领域的数智化突破,让普通观众直观感受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专业层面,将举办2025中国首席数据官峰会等13场专业活动,深挖钢铁、医药等河北特色产业的转型案例,为企业提供可借鉴的落地经验;公众层面,特意增设互动体验区,扩大无人机操控、AI家居互动等项目规模,复制2024年低空经济展区的互动优势,让科技不再“遥不可及”。
国际化与权威性建设同步发力,弥补主办层级调整的影响。展会充分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邀请国际组织与企业参与,推动“冀品出海”,提升国际关注度;同时同步举办第二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通过高规格配套活动丰富展会内涵。组委会还启动了百余位重要嘉宾的邀请工作,涵盖政府部门负责人、院士及专家学者、数字经济企业代表等,届时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将分享国际经验,既能为展会注入权威声音,也能吸引更多行业目光聚焦。
展会经济的核心是“城市与产业的双向赋能”。石家庄数字经济博览会六年来的探索,本质上是地方依托国家级平台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从早期直面关注度困境,到2025年针对性推出破局实践,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随着本届展会传播、成果、内容等维度优化举措的落地,这场盛会有望逐步破解关注度难题,真正实现从“永久性落地”到“标志性品牌”的跨越,在数字经济会展赛道上书写属于京津冀的特色答卷。
来源:斗恩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