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晚期的时候,朝廷搞了个“禁铜”政策,本来是想把铜料攥在手里专门造钱,稳定经济,没成想这政策一出来,倒给瓷器的发展铺了路。
东汉晚期的时候,朝廷搞了个“禁铜”政策,本来是想把铜料攥在手里专门造钱,稳定经济,没成想这政策一出来,倒给瓷器的发展铺了路。
说实话,古代这种“无心插柳”的政策效果还挺常见,本来盯着A事儿,结果把事儿给盘活了。
当时东汉刚稳定没多久,民间总有人私铸铜钱,搞得货币乱七八糟的,政府没办法才想垄断铜料。
贾谊这些人就提出了“禁铜”论,意思是铜只能国家用,老百姓不能拿铜做日常用具。
这一下,铜器的路子就窄了,可老百姓总得有碗有盘子用吧?刚好那时候原始瓷已经有点基础,就顺着这个机会慢慢变成了成熟的瓷器。
北方的陶瓷工匠还学了南方的技术,先烧出了青瓷,后来又琢磨出黑瓷和白瓷,算是把瓷器的品类给初步打开了。
铜器用了那么久,突然换瓷器大家可能不适应,但后来发现,瓷器用着也不差,慢慢就接受了。
光说政策推动还不够,考古发现也能作证。浙江上虞有个小仙坛窑址,挖出来的东汉青瓷,胎质又细,釉色还均匀,已经够得上“瓷化”的标准了,这说明当时瓷器技术确实有突破。
而且对比西汉和东汉的墓葬,东汉墓里铜制的碗碟明显少了,瓷器多了不少,这可不是巧合,就是禁铜政策倒逼出来的变化。
老实讲,要是没有铜料被垄断,工匠们可能还不会这么快在瓷器上花心思,毕竟铜器当时还是主流。
时间转到唐代,这时候的“禁铜令”比东汉更严。
为啥?因为唐代外贸太发达了,买卖做得多,需要的铜钱就多,可铜料不够用,政府只能下狠手,不光不让用铜做日常用具,连私人持有铜料都管得严。
《唐六典》里还写着,违规用铜要重罚,这力度可想而知,唐代人也实在,不让用铜做碗碟,那就找替代品。
瓷器这时候就成了最佳选择,毕竟瓷土到处都有,不像铜那么稀罕。慢慢的,贵族和平民都开始用瓷器,瓷器从原来的“替补”变成了“主力”。
如此看来,政策的力度直接影响了器物的替换速度,唐代禁铜令更严,瓷器普及得也更快。
唐代瓷器能接住这个“接力棒”,还靠技术升级。以前烧瓷都是“就地取土”,原料里杂质多,烧出来的瓷器质量不稳定。
后来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工匠们开始精选原料,还把原料粉碎、淘洗一遍,质量一下就上去了。
北方有优质的高岭土,含铁钛少,就烧白瓷;南方瓷石含铁钛多,就烧青瓷,这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越窑的青瓷釉色像“千峰翠色”,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各有各的特色。
还有个关键技术叫“匣体装烧”,以前瓷器直接进窑,容易沾窑灰,受热也不均。
用了匣体之后,瓷器在封闭环境里烧,又干净又受热均匀,成品率和质量都提上去了。
搞不清为啥之前没人想到这招,唐代一用,瓷器立马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需求真的能倒逼技术进步。
瓷器能取代铜器,还有个很实在的原因——便宜。
铜得挖矿、冶炼,工序多还费钱;瓷土到处都是,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同等用途的瓷器,成本比铜器低不少。很显然,老百姓过日子肯定选性价比高的,这也是瓷器能普及的根本原因。
而且唐代瓷器还卖到了国外,东南亚、西亚都出土过唐代的越窑青瓷,外贸又反过来拉动了瓷器产能。
当时邢州、越州这些瓷窑集中的地方,手工业税收占当地总税收的比例不低,瓷器业还成了经济增长点。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当时政府可能没料到,一个禁铜令居然能催生出这么大的产业。
说到底,从东汉到唐代,禁铜政策本来是为了管控货币、解决铜荒,结果却意外推动了瓷器的发展。从原始瓷到成熟瓷器,从替补到主流,瓷器的崛起背后,藏着古代政策的“蝴蝶效应”。
毫无疑问,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政策变化中不断适应、突破技术的结果,也为后来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要是没有这两次禁铜政策,瓷器的辉煌说不定还得晚来几年。
来源:人鱼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