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与线粒体:大脑认知潜能的 “隐形合伙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3:33 1

摘要:长期以来,骨骼肌被定义为 “运动器官”,承担着支撑身体、完成动作的基础功能;线粒体则被视为细胞的 “动力工厂”,负责生产 ATP 为生命活动供能。然而,现代分子生理学研究正在颠覆这一传统认知:骨骼肌不仅是运动的执行者,更是分泌信号分子、调控全身代谢的 “内分泌

长期以来,骨骼肌被定义为 “运动器官”,承担着支撑身体、完成动作的基础功能;线粒体则被视为细胞的 “动力工厂”,负责生产 ATP 为生命活动供能。然而,现代分子生理学研究正在颠覆这一传统认知:骨骼肌不仅是运动的执行者,更是分泌信号分子、调控全身代谢的 “内分泌器官”;线粒体也绝非单纯的 “能量生产者”,而是连接身体代谢状态与大脑认知功能的 “关键枢纽”。当运动发生时,骨骼肌释放的信号分子跨越血液循环甚至血脑屏障,骨骼肌线粒体的适应性改变优化代谢效率,全身性运动引发的生理微环境变化则为大脑带来适应性挑战 ——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结论:肌肉与线粒体是大脑认知潜能的 “隐形合伙人”,唯有通过运动激活这一 “合伙人体系”,大脑的智慧火花才能真正绽放。

传统内分泌学将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等视为核心内分泌器官,骨骼肌的内分泌功能直到 2000 年后才被逐步揭示。2003 年,丹麦学者 Bente Klarlund Pedersen 团队首次提出 “肌细胞因子(myokines)” 概念,证实运动时骨骼肌会释放多种蛋白质信号分子,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端器官 —— 其中,部分 myokines 能突破血脑屏障(BBB),直接与大脑神经元、胶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为连接肌肉活动与大脑功能的 “生物信使”。

骨骼肌在运动中释放的 myokines 家族已发现超百种,其中鸢尾素(iris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骨骼肌亦能合成少量)、白细胞介素 - 6(IL-6,运动时呈保护性释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1(FGF21)等,是调控大脑功能的核心成员。这些分子凭借特殊的结构特性(如小分子、亲脂性)或通过 BBB 上的转运体(如胰岛素受体、LDL 受体相关蛋白)进入脑内,发挥直接的神经调控作用:

鸢尾素:激活大脑神经发生与抗焦虑效应运动时,骨骼肌纤维中的 PGC-1α 蛋白被激活,调控 FNDC5 基因表达并水解生成鸢尾素。研究发现,鸢尾素能通过 BBB 上的 LRP6 转运体进入海马区 —— 这一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在海马齿状回,鸢尾素可激活 Notch 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如 TNF-α、IL-1β),减少神经炎症对认知的损害。2023 年《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显示,每周进行 5 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小鼠,其脑内鸢尾素浓度较久坐组升高 47%,海马区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 2.3 倍, Morris 水迷宫测试中找到平台的时间缩短 38%,证实鸢尾素介导的肌肉 - 大脑信号轴对空间认知的促进作用。IL-6:运动中的 “双向调控因子”静止状态下,骨骼肌释放的 IL-6 极少;运动时,IL-6 分泌量可在 30 分钟内升高 10~100 倍,且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与免疫细胞释放的 IL-6 不同,肌肉来源的 IL-6 进入大脑后,主要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 IL-6 受体,促进 BDNF 的合成与释放 ——BDNF 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突触可塑性的关键因子,被称为 “大脑的生长激素”。同时,IL-6 还能调控下丘脑的食欲与能量代谢中枢,间接改善大脑的能量供应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引发的 IL-6 升高是 “暂时性、保护性” 的,不会导致慢性炎症;而久坐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反而可能引发 IL-6 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形成神经炎症隐患。

除 myokines 外,运动时骨骼肌还会释放乳酸、β- 羟基丁酸(β-OHB)等代谢物,以及线粒体 DNA(mtDNA)、线粒体衍生肽(如 Humanin)等线粒体组分,这些分子同样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功能:

乳酸:大脑的 “应急能量源” 与 “信号分子”长期以来,乳酸被视为运动后的 “代谢废物”,但近年研究发现,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的乳酸可通过单羧酸转运体(MCTs)进入大脑,成为神经元的 “快速能量底物”—— 在高强度运动或葡萄糖供应不足时,乳酸为大脑提供的能量占比可达 30% 以上。更重要的是,乳酸还能作为信号分子,激活大脑内的 HDAC1/2 去乙酰化酶,调控海马区 BDNF、c-Fos 等基因的表达,促进突触形成与认知功能提升。2022 年《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证实,向小鼠脑内注射适量乳酸(模拟运动后水平),可使小鼠的工作记忆测试成绩提升 29%,且这一效应依赖于乳酸对神经元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激活。线粒体组分:调控大脑免疫与线粒体稳态运动时,骨骼肌线粒体在 “融合 - 分裂” 动态平衡中会释放少量 mtDNA、线粒体氧化应激产物(如 4 - 羟基壬烯醛),这些组分进入血液后,可通过 TLR9 等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全身免疫反应,但在生理剂量下,这种激活是 “适度且有益” 的 —— 它能促进小胶质细胞向 “抗炎表型” 转化,清除脑内衰老的神经元与异常蛋白(如 β 淀粉样蛋白)。此外,骨骼肌释放的 Humanin 等线粒体衍生肽,能穿越 BBB 并与大脑神经元线粒体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如 Caspase-3 激活),提升线粒体抗损伤能力,延缓脑衰老相关的认知下降。

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状态直接决定肌肉的运动能力与代谢效率,而运动作为最有效的 “线粒体调节剂”,能通过诱导线粒体融合、新生与呼吸功能增强,构建 “高适应性线粒体网络”—— 这一过程不仅优化肌肉自身的能量供应,更通过改善全身代谢环境、减少氧化损伤,为大脑线粒体健康提供 “间接保障”。

静止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多呈分散的 “颗粒状”,彼此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较低;运动时,肌肉收缩引发的能量需求增加,会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推动线粒体发生 “融合 - 新生” 的结构重塑:

线粒体融合:提升能量传递效率运动激活的 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可磷酸化线粒体融合蛋白 MFN1/2 与 OPA1,促进相邻线粒体的外膜与内膜融合,形成 “网状线粒体网络”。这种网络结构能使线粒体间的 ATP、代谢物(如 NADH)传递速度提升 3~5 倍,减少局部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研究发现,每周进行 3 次耐力运动(如跑步)的人群,其股四头肌线粒体的融合率较久坐组升高 62%,线粒体网络的连续性显著增强,肌肉在长时间运动中的疲劳阈值提升 40%。线粒体新生:扩充 “能量工厂” 规模运动引发的肌肉能量消耗增加,会激活 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共激活因子 1α)—— 这是调控线粒体新生的 “核心转录因子”。PGC-1α 通过与 NRF1/2、ERRα 等转录因子结合,启动线粒体 DNA 复制、线粒体结构蛋白(如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最终实现线粒体数量的增加(即 “线粒体生物发生”)。2021 年《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显示,持续 8 周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 5 次,每次 45 分钟),可使健康成年人骨骼肌线粒体密度增加 28%,线粒体 DNA 拷贝数提升 35%,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以最大摄氧量 VO₂max 衡量)提高 19%。

线粒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活性氧(ROS),适量 ROS 是细胞信号传导的 “信使”,但过量 ROS 会导致线粒体损伤 —— 运动通过 “ROS 调控 + 质量控制” 双重机制,维持线粒体功能的稳定:

ROS 的 “适度激活” 与 “精准清除”运动初期,骨骼肌线粒体的呼吸链活性增强,ROS 产生量会短暂升高(较静止状态增加 20%~30%),但这种升高是 “可控的”——ROS 可激活肌肉细胞内的 Nrf2 抗氧化通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及时清除过量 ROS。同时,适度 ROS 还能激活 AMPK、PGC-1α 等通路,进一步促进线粒体新生与功能提升,形成 “ROS - 抗氧化 - 线粒体适应” 的良性循环。相反,久坐人群的骨骼肌线粒体 ROS 产生量虽低,但抗氧化酶活性也随之下降,导致线粒体对氧化损伤的 “抵抗力” 减弱,一旦遭遇应激(如感染、高糖饮食),极易发生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质量控制:清除 “受损元件”运动还能激活线粒体自噬(mitophagy)—— 这是细胞清除受损线粒体的 “质量控制机制”。运动时,肌肉细胞内的 Pink1-Parkin 通路被激活,Pink1 蛋白选择性结合受损线粒体的外膜,招募 Parkin 蛋白并介导其泛素化,最终被自噬体包裹并降解。通过线粒体自噬,骨骼肌可及时清除功能异常的线粒体,避免受损线粒体释放过多 ROS 与促凋亡因子,保障线粒体网络的整体健康。研究发现,运动不足的老年小鼠,其骨骼肌线粒体自噬效率较年轻运动小鼠降低 53%,受损线粒体积累量增加 2.1 倍,这也是老年人群肌肉功能下降、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运动不仅通过肌肉释放信号分子、优化线粒体功能间接影响大脑,其引发的全身性生理变化(温度升高、血压波动、缺氧调节、酸碱平衡改变)还会直接作用于大脑,形成 “适应性挑战”—— 这种挑战并非对大脑的 “损伤”,而是推动大脑微环境优化、线粒体功能增强的 “驱动力”,最终实现神经保护与认知潜能释放。

温度升高: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与代谢中等强度运动时,人体核心体温可升高 0.5~1℃,这种温和的温度升高能扩张脑血管(脑血流量增加 15%~20%),提升大脑的氧气与葡萄糖供应效率。同时,温度升高还能激活大脑内的 TRPV1 离子通道,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突触传递效率 ——2020 年《Brain Research》的研究显示,将小鼠脑温适度升高(模拟运动后状态),可使海马区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振幅增加 32%,突触可塑性显著增强,这与认知功能提升密切相关。缺氧调节:激活大脑的 “适应机制”高强度运动时,肌肉对氧气的需求急剧增加,可能导致短暂的脑缺氧(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至 90%~95%),这种 “生理性缺氧” 会激活大脑内的 HIF-1α(缺氧诱导因子 1α)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增加脑内毛细血管密度(即 “血管新生”)。长期坚持运动的人群,其大脑海马区、前额叶皮层(与执行功能相关)的毛细血管密度较久坐人群升高 25%~30%,这不仅能提升大脑的氧气供应能力,还能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提供更丰富的营养支持,延缓脑衰老相关的血管退化。酸碱平衡与代谢物变化:优化大脑能量环境运动时,骨骼肌释放的乳酸、β-OHB 等代谢物进入血液,可能导致短暂的血液 pH 轻度下降(从 7.4 降至 7.2~7.3),但大脑通过自身的酸碱调节系统(如碳酸酐酶催化 CO₂-HCO₃⁻平衡)可快速恢复 pH 稳定。更重要的是,这些代谢物为大脑提供了 “多元化能量底物”—— 除葡萄糖外,β-OHB 作为酮体的一种,能在大脑葡萄糖供应不足时(如长时间运动、禁食)为神经元供能,且其代谢产生的 ROS 较少,对线粒体的损伤更小。研究证实,长期运动可提升大脑对 β-OHB 的利用效率(脑内 β-OHB 转运体 MCT2 表达增加 40%),使大脑在能量应激状态下仍能维持稳定的认知功能。神经元线粒体:增强能量供应与抗损伤能力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合成等过程需消耗大量 ATP,而运动通过以下途径提升神经元线粒体功能:①肌肉释放的鸢尾素、BDNF 等信号分子,可激活神经元内的 PGC-1α 通路,促进线粒体新生与呼吸链活性增强;②运动引发的脑血流量增加,为神经元线粒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与底物,减少线粒体呼吸链的 “电子泄漏”(ROS 产生的主要来源);③大脑微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如温度、pH 稳定),优化线粒体酶的活性(如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提升 20%~30%)。2024 年《Neurobiology of Aging》的研究显示,60~70 岁的老年人坚持 12 周运动干预(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快走),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线粒体呼吸功能提升 23%,神经元凋亡率降低 18%,执行功能测试(如 Stroop 任务)成绩提升 15%。胶质细胞线粒体:强化神经支持与免疫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大脑的 “营养支持细胞”,通过转运葡萄糖、乳酸为神经元供能,其线粒体功能的提升能增强代谢物转运效率;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的 “免疫细胞”,运动可通过优化其线粒体功能,促进其向 “抗炎表型” 转化,减少神经炎症。研究发现,运动不足的小鼠,其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的乳酸转运体 MCT1 表达降低 35%,无法有效为神经元提供乳酸能量;而小胶质细胞的促炎因子(如 IL-1β)释放量增加 60%,导致脑内慢性炎症水平升高 —— 这些变化都会显著损害认知功能。大脑线粒体网络:构建 “抗衰屏障”运动不仅提升单个线粒体的功能,还能促进大脑线粒体形成 “高效网络”—— 通过增强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大脑线粒体可形成更密集的网状结构,提升能量传递与 ROS 清除效率。这种网络结构能减少 “线粒体功能异质性”(即部分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的整体损伤),为大脑构建 “抗衰屏障”。研究证实,长期运动可使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线粒体网络的连续性提升 40%,线粒体 DNA 突变率降低 25%,有效延缓脑衰老相关的认知下降。

当我们重新审视 “肌肉 - 线粒体 - 大脑” 的关系,会发现一个颠覆性的真相:身体状态与大脑潜能并非彼此独立,而是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与代谢网络紧密相连 —— 肌肉是大脑的 “信号源” 与 “代谢支撑”,线粒体则是连接二者的 “能量枢纽”,它们共同构成大脑认知潜能的 “合伙人体系”。

当肌肉功能下降(如老年人肌肉衰减症、长期久坐导致的肌肉流失)、线粒体功能受损时,大脑会失去关键的 “信号支持” 与 “能量供应”:①肌肉释放的 myokines(如鸢尾素、BDNF)减少,导致大脑神经发生减缓、突触可塑性下降;②线粒体代谢效率降低,全身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加剧,大脑的葡萄糖、乳酸供应不足;③受损线粒体释放的 ROS 与促炎因子增加,引发脑内慢性炎症与氧化应激 —— 这些变化会共同限制大脑的认知潜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受损,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2023 年《JAMA Neurology》的研究显示,肌肉量低于正常标准的老年人,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是肌肉量正常者的 2.3 倍;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如 PGC-1α)表达降低的人群,其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升高 1.8 倍。

运动作为最安全、最有效的 “身体 - 大脑调节器”,通过三个层面激活 “肌肉 - 线粒体 - 大脑” 合伙人体系:①激活骨骼肌的内分泌功能,释放 myokines、代谢物等信号分子,为大脑提供 “认知助推信号”;②优化骨骼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构建 “高效能量工厂”,改善全身代谢环境;③重塑大脑微环境,提升大脑线粒体功能,增强神经细胞活力。这种 “多靶点、全链条” 的调节效应,使运动成为超越任何药物的 “脑部补药”—— 它无需通过复杂的药理作用,只需通过自然的身体活动,就能释放大脑的认知潜能。

正如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可使成年人的海马区体积增加 1.3%(相当于逆转 1~2 年的脑衰老),工作记忆提升 20%;而长期坚持运动的老年人,其认知下降速度减缓 30%~40%,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 50%。这些数据背后,是肌肉与线粒体作为 “合伙人”,为大脑提供的持续支持。

当我们意识到 “肌肉是大脑的合伙人”,运动就不再仅仅是 “强身健体” 的手段,而是 “激活大脑潜能” 的必经之路。身体的每一次肌肉收缩,都是在为大脑传递 “活力信号”;每一个线粒体的高效运转,都是在为大脑储备 “能量燃料”。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在今天,我们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 身体的健康不仅关乎肌肉与骨骼,更关乎大脑的智慧与潜能。唯有让肌肉保持活力、让线粒体发挥巅峰功能,大脑的智慧火花才能尽情绽放,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拥有清晰的思维与充沛的认知力量。毕竟,一个强壮的身体,永远是大脑最可靠的 “合伙人”。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