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丰农场虽然和虎林地域内的六家国营农场同级,也自称创建于北大荒开发时期。但这个农场和其他农场从创建到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溯根上看,庆丰农场是铁道兵军垦农场之一无可非议。但要从溯源上看,庆丰农场又非最初名正言顺的铁道兵军垦农场。说它创建于1954年,倒也没有
庆丰农场,以其附近的庆丰山得名。农场位于虎林市境东南部,场部距虎林市城区8公里,是虎林市域内六个国营农场中距县城最近的农场。
庆丰农场虽然和虎林地域内的六家国营农场同级,也自称创建于北大荒开发时期。但这个农场和其他农场从创建到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溯根上看,庆丰农场是铁道兵军垦农场之一无可非议。但要从溯源上看,庆丰农场又非最初名正言顺的铁道兵军垦农场。说它创建于1954年,倒也没有造假,因为1954年农场的基础确实存在。说它创建于1963年,也没有错误,因为农场确实是1963年成为独立核算的农场。说它成立于1977年,似乎更没有什么问题了,因为农场确实是在这一年叫庆丰农场的。
八十年代庆丰农场全景
为什么一个农场的身份如此复杂呢?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下面就庆丰农场的前世今生,向各位介绍一下。
庆丰农场是牡丹江农垦局下属农场中隶属关系变更最多的农场,没有之一。
八十年代庆丰农场大门
第一阶段:隶属850农场阶段
1954年10月,铁道兵第一场850农场在虎林镇东的现庆丰农场清和(现8队、9队、10队和排水队一带)创建850农场第一大队。阎金生为大队长,徐同友为教导员,刘同勋为副大队长。农场对外没有说是劳改农场,但实际上主要劳动力为河南劳改犯,农场也叫河南劳改大队。农场有32人的警卫排和15名工作人员,有劳改犯人812人。农场名号叫响后,分别在四方屯、清河一部、同安村、清丰村建立了五个生产队,拉开了建场的序幕。
1956年9月,老红军赵宝生由铁道兵五师转业来一大队任大队长,阎金生改任副大队长。1957年4月,一大队接收安置了36名铁道兵复员战士和150名四川支边青年。职工干部由1954年进点时的47人,增加到243人。
1957年9月,一大队正式改名为铁道兵850农场6分场,赵宝生任分场场长,尚得修任教导员,吴子玉、王天增为副场长。至年底全分场耕地面积已达到4.52万亩,当年播种3.43万亩。其中大豆1.48万亩,总产193.88万斤;小麦1.29万亩,总产178.7万斤;玉米5030亩,总产76.5万斤;水稻1210亩,总产11.86万斤。
6分场在1958年和1959年接收大批部队转业复员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后,发展速度曾一度加快,但随之而来的大跃进、瞎指挥、高指标和场社合并,继而遇到了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处理社队退出的过程中,使农场在财物两个方面受到了很大损失。
第二阶段:隶属858总场阶段
858农场和庆丰农场有相似之处,两个农场都是850农场嫡出。858农场建于1956年4月,原为850农场第四(河南独立大队)大队,和庆丰农场出身于850农场第一大队,嫡出单位和级别均一致。1956年6月6日,850农场河南独立大队由隶属850农场改为直属铁道兵农垦局直管,改称858农场第一分场,又称河南独立分场,场部驻安兴村。1957年10月,改为“八五八农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858农场最初组建时为二级制农场,原850农场第一大队(后改为6分场)为组建时的绝对主力。1958年1月,858农场改为三级制总场,总场下面有八个分场,分别为杨木河分场、伟光分场、和平分场、平原分场、小青河分场、穆棱河分场、吉祥分场和北大通分场。6分场并入后,改名为杨木河分场。
1958年,庆丰水库修建中
一、杨木河分场。1958年,随着大批转业复员官兵来场后,6分场并入858总场,成为杨木河分场,为当时858总场八个分场之一。场长先后为裴兆富、林波、罗忠祥,副场长先后为王敏林、戴家和、刁万祥。
二、和平分场。几乎在850农场6分场并入858总场的同时,858总场决定在和平、忠诚、榆林三屯之间组建和平分场。场长先后为曹学法、候树贤、明海涛、张祥、吴庆耀、郑强。该场以转业官兵为主,是后来庆丰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8年末,该分场当年开荒24375亩, 播种4507亩。
三、平原分场。1958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预备第6师600名转业复员官兵,在侦察科长老红军候再新少校率领下,徒步由密山向远离240华里的858总场进发。1958年4月,在虎林镇正南的平原地区建立了平原分场。场长先后为候再新、张杰、郑慧民、李二狗、马如成、张瑞、郭志强、刁永宏,副场长先后为石相成、马张海、杨春。当年组建了六个生产队,1962年12月并入和平农场时,撇掉了四个生产队,只剩下两个生产队,1962年场社分家时大坎子地区只剩下一个生产队,年底并入和平农场。
杨木河分场、和平分场和平原分场,这三个后来组建庆丰农场的基础农场,组成人员最早为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国防部、石家庄步兵学校、商丘步兵学校、重庆通信兵学校、重庆炮校、陆军预备第六师、西安军医大学、二十七军等十几个单位的转业官兵共4255人。其中校级军官4人,尉级军官2782人。可以说,当时这几个分场人员构成,高学历人员很多,全场整体人员素质较高。
四、场社合并。根据国营农场想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内就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基层组织的典型”,而集体农民也想“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的双向需求,经省委批准,在虎饶县开始了场社合并试点。根据局县党委的具体安排,1959年1月,场社合并工作全面铺开。忠诚公社的忠诚大队、忠信大队、山林大队、和平大队、仁爱大队;义和公社的榆林大队并入和平分场。东风公社的清和大队、伟光公社的四方屯大队并入杨木河分场。
1958年修庆丰水库合影
五十年代末,职工打荒草
在和气屯以伟光公社为主体成立了伟光分场,隶属于858农场领导。合并后社员改为职工,根据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和农活技术熟练程度,月工资分别定为22元、25元和28元。伟光分场。下设12个生产队,其中有10个原公社生产队,即:永胜生产队、吉庆生产队、吉安生产队、幸福生产队、忠义生产队、团结生产队、永平生产队、德福生产队、太平生产队、新乐生产队。有以转业复员官兵为主体的大坎子地区5队和朱家亮子地区7队,分场共有职工1065人 (其中公社社员改为职工的825人),耕地面积6.27万亩,各种型号拖拉机24台,轮式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7台,各种农机具75台(件)。
按照农垦部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布置,从1959年开始,农垦部陆续从牡丹江农垦局所属农场抽调人员,支援其他省和省内其他地方经济建设。1959年11月,从杨木河分场、和平分场和平原分场,抽调1200名转业干部到贵州省筹建农场、林场。1960年2月 抽调840名干部到海南岛工作。1963年3月 抽调500名干部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甘肃省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之后,又陆续抽调了部分干部到云南省、河南省和本省阿城、木兰县林场工作,留场的原转业官兵仅有300人。虽然1959年有670名山东省高唐县、栖霞县、禹城县、平原县、掖县来的支边青年来到杨木河、和平、平原三个分场,充实了生产一线,但大批转业官兵的离开,使农场生产骨干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场社合并,是在特殊年代下“共产风”的产物。合并后不仅生产没有发展,职工生活没有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农场干部、职工和原公社社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大跃进形势下的场社合并弊大于利,彻底纠偏已是当务之急。
1962年3月6日,局县党委会议决定:将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公社、生产队,恢复集体所有制。经地方和农垦协商,达成场社分家协议。
一、除原伟光公社的四方屯以及其它队少数社员仍留在农场,其余社队全部退出农场,恢复集体所有制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制。
二、4月15日分家完毕。
三、并入农场的耕地全部退还公社,合并后新开的荒地仍归农场经营。
四、并场后带进农场的大牲畜和农具全部退还公社,死亡的大牲畜和已损失的农具折价由农场退赔。
第三阶段,独立的和平农场队段
和平农场成立于1963年1月,农场址设在原和平分场场部,位于大穆棱河以南,虎林——安兴公路东侧,西距虎林镇15公里,东距乌苏里江30多公里,属边境农场。农场属于两级制管理、两级核算。农场成立时总人口4285人,1215户,职工1351人。
农场党委书记先后为高贵珠,张占才。场长先后为蔡福田、陈铁军,副场长先后为明海涛、罗忠轩、袁福俊。农场共有12个生产队,同时成立了基建队、水利队、加工厂、修配厂、汽车队、医院、捕鱼队、商店。
独立后的和平农场,与858农场平级,相互不隶属。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和平农场成为了庆丰农场的前身。这当中的杨木河分场、和平分场、平原分场为原858总场的分场。建设大队则是场社分开后的产物,既场社分开后,在伟光分场幸福生产队一侧剩下一个以转业复员官兵为主的生产队,被总场命名为建设大队。
文革期间,和平农场在1967年改为和平农场红色造反革命委员会,1967年底至1968年底,改为和平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陈铁军,副主任王锡久。
第四阶段,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5团阶段
1968年6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和平农场编为第四师第三十五团,隶属黑龙江建设兵团四师领导。代号铁字403信箱,各基层单位由队改为连。现役军人仇文光、孙荣田先后任政委;胡作恒、张永祥先后任副政委。邓克文、高文德先后任团长;金春日、张占才、袁福俊、徐为浩、许俊森、吕国臣先后为副团长。革委会期间,张传义为革委会主任;张占才、许俊森、吕国臣、魏东江、徐为浩、何义进、田凤林为副主任。各级部门和生产队,正职全为现役军人。原农场领导57%,机关各科室干部58%下放连队任职、代职或劳动。
1974年,35团8连北京女知青合影
兵团成立后,农场指导思想改为“政治建军、屯垦戍边”,否定了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1969年至1976年,八年时间共开荒13.9万亩,生产粮豆2.08亿斤,累计工农业总产值4274.8万元。八年时间有五年亏损,亏盈相抵,亏损651.2万元。
35团二连华侨知青在简陋的草房前合影
1969年2月1日兵团成立后,生产队改称连,至12月全团共达到17个农业生产连队。兵团时期,农场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3920人(男1986人,女1934人)。这批知识青年的到来,充实了农场各条战线,使农场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机务战线上的车长、驾驶员、修理工知青占60%,基建战线技术工种占50%,连队小学老师占95%,农场医院和连队卫生员,知青也占近一半。
农垦学校知青陆老师在运动会上和小运动员合影
对于我个人而言,对庆丰农场的认识缘于兵团时期。主要原因是在这个时段,35团在虎林批发站和油库中间的转运线上,新建了35团转运站,负责农场粮食产品的装车外运,以及物质生产资料的卸载储存后向农场转运。转运站站长万良新,职工一部分住在批发站居民区(现五虎山东坡),一部分住在牧羊场东南侧企业新建的两栋砖瓦房中。我的一些同学和发小,如程东江、徐英、项江华等,都在批发站居民区和我们当过邻居。王霞玲、马凤云等则一直在转运站铁路东居住。
还有一件事,对我也是印象深刻。1970年11月7日,35团烧荒发生跑火,副厂长明海涛和城市知识青年,在奉命扑灭草甸荒火中,14名男女知青英勇献身(其中女生13人,年龄最小不满17岁)。当时我们在家门口,可以看到东面映红了天际的大火。这场火烧了好几天,后来听说是自然熄灭了。现在回想,当时的人工扑荒火,实在不是一个理智科学的方法。而且漫天的荒火,除了提早打好防火道,也非人工能扑灭的。但那个时代,人定胜天和誓死保卫国家财产的信念,让人们义无反顾的冲向火海……
庆丰农场驻虎林县办事处(招待所)
35团除在批发站处有转运站之外,在虎林县城里还有农场招待所。该招待所紧邻虎林县一道街(现解放东街)大沟西边。它是农场来往虎林人员的中转休息驿站,也是当时虎林人都知道的一个招待所。招待所的负责人是我同学康爱春的父亲,一个个子矮小,但精力充沛,步频颇快的中年人。康父后来调离农场,到虎林电厂任管理工作。
第五阶段,庆丰农场阶段
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1977年,35团改为庆丰农场。孙荣田任党委书记,赵亚超、王维国任副书记。张传义、镇同宁先后为场长;魏东江、袁福俊、何义进、田凤林、徐为浩、曾熙林、王华亭、史子祥、李万风先后为副场长。
八十年代庆丰农场机关办公楼
庆丰农场成立后,正逢我高中毕业。粉碎四人帮后文艺复苏的春天,就像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极左思想压抑下每个人心中长期积抑的阴霾。被困在思想牢牢笼中的人们,突然面对照亮思想天空的火花,觉醒让人们非常渴望挣脱思想束缚,飞翔到百花齐放的天空中去。恰逢这个时候,过去被打倒的毒草类书籍雨后春笋的复印发行,让渴望文学滋润的我们,对购书有了种痴迷的冲动。当然,这与当时已经参加工作有自主经济支配权有关。
当时我记得不知为什么虎林街里很多人对庆丰的称呼为“五三九”,这个疑问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惑。这几年我问过一些人,都不知道庆丰叫过“五三九”,但七十年代时我们确实叫庆丰为“五三九”。
当时去庆丰农场,骑自行车从永丰村(现清云寺道东)穿过,登上居胜堂山路过农场医院,然后一溜下坡飞驶到农场场部。当时农垦的书店新书进货渠道比地方好,新书也多。记得我的《林海雪源》《红岩》《重放的鲜花》等书,就是和同学张桂富骑车到庆丰新华书店购买的。
庆丰农场商店(八十年代)
现在的庆丰农场,和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场交通运输方便,通讯设施齐备,公共设施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生产经营上,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国有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口粮基地。
素材来源《庆丰农场史》
来源:西岗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