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着像段子,可它真就发生在顺义唐指山水库。
“北京城里见狍子”这消息,听着像段子,可它真就发生在顺义唐指山水库。
去年还只有母狍拖俩娃,今年直接蹦出一只有角的成年雄性,队伍一口气扩到两位数。
朋友圈有人晒夜景,有人晒娃,这儿倒好,晒狍子,还自带固定饮水路线,早晚各打卡一次,比上班族都准时。
好多人纳闷:北京不是只有堵车和钢筋吗?
哪来的傻狍子?
其实水库南岸那片林子,四年前还是干巴巴的荒坡,生态补水哗哗灌了800万方,水面胖了一圈,草木疯长,85%的地皮被绿色裹住。
人嫌偏僻,动物当宝。
黑鹳、黑天鹅先来试水,狍子后脚就到,像排队入场的嘉宾,谁也没跟谁打招呼,却默契地组了个局。
红外相机夜里亮小红点,拍到最搞笑的一幕:一只狍子啃灌木,啃两口停一下,抬头瞅镜头,愣是把嫩枝剩半截,跟留剩菜似的。
专家解释,这叫“冬季存粮”,真到雪封地那天,再回来吃回头草。
听着像抠门,实则是野外生存的老江湖。
反观人类,冰箱塞爆还点外卖,人家几口树枝就搞定过冬,脸不红吗?
数量翻倍,最怕“人一多就飘”。
好在园方没整花活,只干了几件小事:添20台相机、挖3处饮水坑、一年巡护200次,节奏稳得像个老父亲。
不投喂、不打扰,连观鸟团都被劝退到百米外。
狍子胆子肥了,白天也敢在林缘晃荡,把“野生”二字守得死死的。
有人操心:会不会哪天泛滥成灾?
先别脑补。8只听上去多,搁在内蒙古林区也就一个山头的量。
北京平原能留下它们,本质是整条食物链在回血——草好了,虫多了,鸟来了,食肉目还在路上。
缺任何一环,狍子转身就走,连声招呼都不打。
它们留下,是对这座城市最沉默的点赞。
想去看?
劝你收起长焦别靠近。
真偶遇,隔着三十米互相对视三秒就够。
那份“我在城市边缘撞见野生”的心跳,比滤镜照片带劲多了。
回家把这段写进日记,比刷短视频有排面。
来源:活泼风声isvh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