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2025年9月25日摘编《仪征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120个大棚精简到40个,效益却不降反升。新城镇爱都果蔬种植园的史艳东,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小而美”的现代农业智慧,以科技赋能农业,在田间地头不断探索现代农业
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2025年9月25日摘编《仪征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信息:120个大棚精简到40个,效益却不降反升。新城镇爱都果蔬种植园的史艳东,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小而美”的现代农业智慧,以科技赋能农业,在田间地头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径,书写着新农人的时代担当。
在爱都果蔬种植园大棚内,史艳东和父亲分头行动,父亲操控除草机穿梭田垄,所过之处杂草尽除。史艳东则熟练地驾驭翻土机,轰鸣声里,松软的土壤为蔬菜生长铺好“温床”。
爱都果蔬种植园负责人史艳东介绍:“我们种的是仪征本地的家常蔬菜,大约有三四十个品种,每天的上市量在3000斤左右,基本能保证天天有产品供应。”
“蔬菜种得多不如种得精,要做到小而美。”谈及种植理念,史艳东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从最初的120个大棚,逐步精简为如今的40个改造棚。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他都盯得紧、把得严,他的蔬菜在当地攒下好口碑,爱都果蔬也成了周边居民信得过的“菜篮子”。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史艳东坦言:“现在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必须想办法解决。像这边新建的棚,机械化程度会高一点。”
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史艳东意识到,传统种植模式难以为继,要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机械化是必由之路,而实现机械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开启了大棚的“升级之路”,还陆续购置了打草机、耕田机、开沟机、精播机等农业机械。
史艳东介绍:“2022年我们改造了11个大棚,投入了八十多万元。改造是持续的过程,今年我计划为三个大棚加装保温棉被和电动卷帘机。”
目前,史艳东的大棚内种植了羽衣甘蓝、拇指西兰花等新品种蔬菜,新出苗的紫菜正积蓄力量,等待10天后移栽定植。
史艳东表示:“设备落后就意味着被动,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像保温性能不达标,有些产品根本无法如期上市,售价自然与别人相差甚远。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把保温大棚升级为更先进的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安全的新鲜蔬菜。”
来源:真州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