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将黄金交中国保存!美元霸权遭遇釜底抽薪,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6:27 1

摘要:中国正将自己定位为外国主权黄金储备的托管人——这一消息由彭博社率先披露,旋即引发全球金融界震动。 中国央行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友好国家央行合作,在境内购买和储存黄金,这一战略已吸引至少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

国际黄金价格从俄乌战争后的1800美元涨至现在的3800美元,涨幅超一倍,这场金价上涨背后是国际金融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中国正将自己定位为外国主权黄金储备的托管人——这一消息由彭博社率先披露,旋即引发全球金融界震动。 中国央行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友好国家央行合作,在境内购买和储存黄金,这一战略已吸引至少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

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对美元霸权的直接挑战。回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绑定,而如今中国正在构建新的黄金托管体系,推动全球货币格局从“一元独大”向“多元共治”转变

01 黄金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落子

中国寻求储存外国主权黄金的举措,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挂钩的托管仓库将成为这些黄金储备的存放地。 重要的是,这些黄金将计入外国储备的新购入构成,而非从现有库存中转移。

这一战略将提升中国在全球金银市场的影响力。 随着各国越来越多购买黄金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央行旨在为这一重要的经济缓冲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黄金价格从俄乌战争后的1800美元涨至现在的3800美元,涨幅超过一倍。 这背后是国际金融秩序和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前所有商品都用美元定价,而未来美元无法满足对所有商品定价的需求,因此黄金这个天然货币再次被各国重视。

中国此举将增强人民币的信用背书。当更多黄金储备存放在中国,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属性将自然提升,为构建新全球货币秩序奠定基础。

02 美元危机,霸权地位遭遇三重挑战

美元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路透社一项覆盖83位顶级外汇策略师的调查显示,超过55%的受访者认为,在美联储政策摇摆、财政赤字恶化及贸易战升级的三重打击下,美元正在快速失去“资金避风港”的光环。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更是指出,美元已进入“熊市机制”,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带来广泛的美元卖压。 美元指数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已暴跌近9%,这位反复无常的总统在关税政策上的“朝令夕改”,持续摧毁国际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

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正以每天100亿美元的速度膨胀,上一季度GDP甚至出现三年来首次萎缩。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发动的关税战,正在产生致命的反噬效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府关门风险正在上升,摩根士丹利认为这对美元构成潜在利空。 长期关门可能进一步增加美元的风险溢价,加速美元霸权的崩塌。

03 人民币突围,国际化步入深水区

当美元陷入危机时,人民币国际化正步入“深水机制建设”的关键阶段。 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在上海实施八项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

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升级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支撑。截至2025年6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处理业务金额达90.19万亿元。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覆盖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8月,数字人民币交易规模增长53%,交易数量增长68%,香港数字人民币钱包开户数突破100万,跨境消费额环比增长300%。

人民币国际化呈现三大特征:技术驱动(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区域突破(东盟、金砖)、制度创新(互换协议、CIPS)。 这种“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路径,既避免了日元“广场协议”式的被动开放,又突破了欧元“货币统一、财政分散”的制度瓶颈。

04 东盟桥头堡,人民币渗透东南亚市场

东盟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20年的14%提升至2025年的31%,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在RCEP框架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中人民币使用占比超50%,形成“贸易创新-货币渗透”的正向循环。 印尼央行数据显示,采用本币结算后,两国清关效率提升40%,预计每年为印尼进出口商节省超20亿美元汇兑成本。

中国央行与东南亚多国央行签署数字货币合作协议,建立多边数字货币清算机制。 7月底上线的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实现中印尼两国消费者扫码即可完成本币支付,无需通过美元中转。

这种“零售支付生态”的构建,使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日常交易场景中快速渗透,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05 全球货币格局质变,多元共治时代来临

全球货币格局正在经历质变。IMF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至3.2%,较2020年翻倍。美元储备份额则从62%降至58%,创25年新低。

这种“东升西降”的趋势,与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升至19%、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3%的经济地位相匹配,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多元共治时代。

金砖国家货币合作也在加速。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1200亿元,占其总贷款额的35%。 在2025年金砖峰会上,成员国达成共识建立本币结算体系,计划在2027年前将跨境贸易中本币使用比例提升至50%。

中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4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际动用金额同比增长35%。 这种“危机防火墙”机制在2025年3月硅谷银行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人民币互换向东南亚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区域性金融动荡扩散。

从“结算货币”到“锚定货币”的跨越,人民币生态体系已形成“支付-结算-投资-储备”的完整闭环。 随着“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政策落地,人民币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支付占比8%、储备占比5% 的目标。

当东盟国家将黄金交由中国保存,当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突破3.5万亿元,当金砖国家共同构建本币结算体系,美元霸权的丧钟确实正在敲响。 一场静默但深刻的金融革命正在进行中,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已经不可逆转。

来源:零点商业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