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全球财富榜爆出大新闻:甲骨文联合创始人埃里森靠着一场特朗普站台的大交易,以3930亿美元身家超越马斯克,成了世界新首富。
2025年9月10日,全球财富榜爆出大新闻:甲骨文联合创始人埃里森靠着一场特朗普站台的大交易,以3930亿美元身家超越马斯克,成了世界新首富。
这让不少人犯嘀咕:甲骨文到底是何方神圣?既没有特斯拉那样的网红光环,也不像苹果有遍地门店,怎么能造出如此惊人的财富?
答案藏在“数据命脉”里。甲骨文的Oracle数据库,堪称全球商业世界的“隐形心脏”,银行转账、机票预订、电商付款,几乎所有跟数字和钱挂钩的交易,都得靠它存储运转。
说夸张点,全球对Oracle数据库的依赖,就像人离不开空气,埃里森理论上真能卡住不少国家的“数据脖子”。
这种依赖的风险早有先例:俄罗斯、委内瑞拉都曾遭Oracle断供制裁,差点陷入手机付不了款、银行取不出钱的混乱。
中国也没少受气,1989年,甲骨文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埃里森就放话敌视中国,后来还断供华为ERP服务,试图阻挠其全球化。
更过分的是,2008年甲骨文还曾给中国某电信企业开出6000万的天价罚单,仗着垄断肆意拿捏。
好在中国早有防备,早在俄乌战争十年前就启动了“去IOE”工程,这里的“O”正是甲骨文。
这场突围最初源于互联网的爆发:以前银行、政府数据量小,用IBM服务器、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IOE组合”还能应付,但电商、短视频兴起后,数据量和并发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方案要么靠堆机柜烧钱,要么面临单点故障风险,根本不够用。
中国企业索性另辟蹊径,搞起了“分布式计算”。把多台服务器连起来,像分工合作一样处理任务,完美适配抢红包、双十一下单这种高并发场景。
华为就是这条路上的领军者,从2000年初就开始钻研数据库,2019年正式推出打磨了20年的GaussDB,一上线就拿下了央行、六大国有银行的核心业务订单,在金融这种最讲安全的领域站稳了脚跟。
如今华为已经实现了对甲骨文的“反超”。IDC2024年下半年报告显示,华为云数据库以13.9%的市场份额,首次在本地部署市场登顶,把甲骨文甩在了身后。
甲骨文自2022年以来多轮裁员、裁撤业务线,终于退出中国市场,彻底打破30多年的垄断。
2025年对六大行的调研更印证了这一点:现在只剩少量业务还用甲骨文,GaussDB成了绝对主力。
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尤其是2025年华为发布的通算超节点“TaiShan950”和GaussDB多写架构,直接对甲骨文形成降维打击。
传统架构里,不同服务器间调用数据像食堂厨师跑仓库取料,光“跑腿”就耗掉大半时间,交易所延迟1秒都可能损失数亿。
而华为用“灵渠”高速总线把服务器连成交互无缝的“超级厨房”,数据存取延迟降到微秒级,三节点集群每分钟能处理540万笔事务,性能是之前的2.9倍,节点故障6秒就能恢复,比传统方式快一倍多。
难怪华为高管敢说,这能彻底取代甲骨文的核心产品。
这场数据领域的较量,本质是大国技术主权的博弈。数据库被称为“软件皇冠上的明珠”,掌握在别人手里,就等于把数字经济的命脉交了出去。
从被甲骨文随意罚款、断供,到如今华为GaussDB在金融核心系统挑大梁,中国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路。
埃里森登顶首富或许值得关注,但更该看到的是,中国早已挣脱了数据枷锁。
在AI与云计算融合的浪潮中,以GaussDB为代表的国产数据库,正在成为突破科技封锁的战略支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技术胜利,更是中国守护数字主权的底气所在。
事实证明,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在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中站稳脚跟。
这场仗,我们已经赢下了关键一局,未来更不会输。
来源:苏医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