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双重磅登上《自然》!MIT团队开发更精准的编辑技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2:59 1

摘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是由单个基因产生的,而是由整个基因组编码的复杂相互作用产生的。基因组语言模型(genome language model)已经成为设计生物系统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但它们在全基因组规模上生成功能序列的能力尚未得到检验。这篇文章报告了第一个

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是由单个基因产生的,而是由整个基因组编码的复杂相互作用产生的。基因组语言模型(genome language model)已经成为设计生物系统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但它们在全基因组规模上生成功能序列的能力尚未得到检验。这篇文章报告了第一个可存活的噬菌体基因组( viable bacteriophage genome)的生成设计,利用前沿基因组语言模型Evo 1和Evo 2,以裂解噬菌体ΦX174作为设计模板,生成具有真实遗传结构和理想宿主亲和性的全基因组序列。人工智能生成的基因组的实验测试产生了16个具有大量进化新颖性的活噬菌体。低温电子显微镜显示,其中一个产生的噬菌体在其衣壳内利用进化上遥远的DNA包装蛋白。在生长竞争和裂解动力学中,多噬菌体表现出比ΦX174更高的适应性。产生的噬菌体迅速克服ΦX174-抗性的三种大肠杆菌菌株,证明了在设计噬菌体疗法对抗快速进化的细菌病原体的潜在效用。这项工作为设计各种合成噬菌体提供了蓝图,更广泛地说,为基因组尺度上有用的生命系统的生成设计奠定了基础。

在基因治疗领域,如何实现高效且精准的基因修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201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出的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技术被寄予厚望,它有潜力直接将有缺陷的基因改造成正常的功能版本,为多种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不过与传统基因编辑工具类似,先导编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概率的错误插入风险,这些意外错误可能带来潜在危害。

本周,MIT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对编辑过程中关键蛋白质的改造,显著降低了先导编辑的错误率,有望使基因治疗方法更加安全可靠。具体而言,创新策略能够将最常用编辑模式的错误率从此前的每7次编辑出现一次错误,降低到约每101次才出现一次错误。在另一种高精度模式下,错误率也从过去的1/122降低至1/543。

该研究的领导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Langer在新闻稿中解释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任何药物,我们都希望它既有效又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对于需要进行基因组编辑的疾病来说,这种方法最终将成为更安全、更好的选择。”

我们知道,CRISPR依靠Cas9酶与向导RNA协作,可以在DNA的特定位点上切割双链DNA,从而实现基因的定向修改。相比之下,先导编辑不需要对目标DNA进行双链切割,而是使用改良版的Cas9酶仅切开DNA的单链,并通过一段RNA模板指导插入新的序列。这一方法避免了大范围DNA损伤,理论上可以纠正数百种由小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不过,先导编辑仍存在一个难题。新序列被复制后,需要与原有DNA链竞争以整合入基因组。如果旧的DNA链胜出,就可能导致新序列被意外整合到其他位置,从而导致错误。这些错误大多数可能无害,但部分情况下可能诱发严重问题,例如肿瘤形成。

图片来源:123RF

MIT团队的突破源自他们在2023年的一项观察。当时他们发现,Cas9通常会在相同的DNA位置进行切割,但一些突变版本的蛋白却可以放宽这一限制,偶尔在相邻的一到两个碱基位置切割。这样一来,旧DNA链变得不稳定,更容易被降解,使得新链能够更容易地被整合而不引入错误。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锁定了若干Cas9突变,单独使用即可将错误率降低至原来的1/20,而通过组合这些突变,错误率进一步降至原水平的1/36。为了进一步提高编辑器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将新的Cas9蛋白整合到一个先导编辑系统中,该系统具有能更有效稳定RNA模板末端的RNA结合蛋白。在小鼠和人类细胞实验中,这种被研究人员称为vPE的最终编辑器,错误率仅有原始水平的1/60,在不同编辑模式下的错误率从1/101到1/543不等。

MIT团队目前正在通过对Cas9和RNA模板进行进一步修饰,继续提高先导编辑的效率。同时,他们也在研究将这些编辑器递送到身体特定组织的方法。正如论文作者所指出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优化,使得科学家们在追求高效与安全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虽然离真正应用于广泛临床治疗尚有距离,但这一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周《自然》期刊的另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改造后的CRISPR——CRISPRa(激活)技术,改善了SCN2A基因的功能缺陷。

正常情况下,人类拥有两份SCN2A基因,而患有SCN2A单倍剂量不足的儿童仅有一份正常基因。这种缺陷会导致突触发育不成熟,信号传导异常,表现为严重的语言障碍以及癫痫发作,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自闭症谱系相关症状。CRISPRa技术并不切割DNA或修复突变,而是通过精确调控,增强健康基因的功能以来补偿基因剂量不足。在动物实验中,CRISPRa技术显著改善了小鼠模型的脑部功能。期待这些基因编辑领域的新突破,能够为更多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参考资料:

[1] Chauhan, V.P., Sharp, P.A. & Langer, R. Engineered prime editors with minimal genomic error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537-3

[2] Tamura, S., Nelson, A.D., Spratt, P.W.E. et al. CRISPR activation for SCN2A-relat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522-w

[3] MIT researchers find a more precise way to edit the genome. Retrieved on Sept. 19th,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98354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