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台风过境,窗外风势呼啸,屋内却格外安宁,我安心地继续品读丰子恺先生的《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这本书。翻到《铁马与风筝》这一章时,单是标题里铁马与风筝的奇特组合,便令人浮想联翩,不禁想探寻,华瞻一家这次又会在寻常日子里想出什么趣味的生活消遣方式!
《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抄书打卡第156天|于自然之音里,听见生活的诗意
今日台风过境,窗外风势呼啸,屋内却格外安宁,我安心地继续品读丰子恺先生的《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这本书。翻到《铁马与风筝》这一章时,单是标题里铁马与风筝的奇特组合,便令人浮想联翩,不禁想探寻,华瞻一家这次又会在寻常日子里想出什么趣味的生活消遣方式!
书里说,每到春初,庭中柳梢上的鸟儿刚一展歌喉,丰子恺先生的书房就会搬到楼上,与寝室合二为一;直到春尽夏来,书房才又搬回楼下。先生爱极了这鸟鸣,它们的调子总带着纯粹的愉快,尤其是春日清晨,一家人被这歌声从梦中轻轻唤醒时,连空气里都飘着舒心的暖意。
可没过多久,华瞻就被一阵别样的清脆声勾了去。循着声音走到爸爸房间的楼窗边,他才发现,屋檐下挂着个帽子口大小的铁圈,铁圈周围坠着许多钟形小铜片——春风一吹,铜片相撞,叮叮咚咚的声响,竟成了柳梢莺鸣最合拍的伴奏。原来,这是先生今年新置的“铁马”。它既是报风的信使,又是慰藉耳朵的精灵,那自然的声响,丝毫不逊于鸟鸣的悦耳,实用又藏着满满的巧思。
见了这铁马,华瞻忽然来了兴致:“我今天放风筝,要加上一把鹞琴,让它在天上播送和平的声音!”说做就做,他约上好友华明一起做好鹞琴,提着风筝和琴就往土地庙后面的高堆山去。风筝放得高高的,他收短几丈鹞线,把鹞琴牢牢缚上,再猛地把线放长——刹那间,“嗡嗡”“殷殷”的琴声在晴空中散开,悠扬又浩荡,仿佛天地万物都在跟着这声音轻轻共鸣。
我轻轻合上书页,再听窗外,方才那呼啸摄人的台风声,竟似被滤去了戾气,变得悦耳起来。原来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自然之音,从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藏在铁马的叮咚、鹞琴的轰鸣里,藏在人与天地的相契中。这些声音不刻意、不造作,却能轻易叩击心灵,让人尝到生活最本真的愉悦。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日常:春日清晨,总是被窗外清脆的鸟鸣唤醒,那一声声自然的音符,能把残存的睡意和起床气都悄悄抚平,只余下满心的轻快;夏日拂晓,知了的鸣啼或许会扰了好梦,可在闷热的晨光里,那热烈的声响反倒像一剂提神的良方,驱散了困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秋冬的早晨,楼下老人们跳舞的音乐伴着笑声飘进窗来,闭着眼都能想象出她们舒展的身姿,那热闹里的活力,让寒凉的清晨也多了几分暖意。
于自然之音里,听见生活的诗意;于生活琐碎里,觅见遗失的美好!所以啊,当我们感到迷惘又烦躁时,不妨慢下脚步,低头看看脚下的路 —— 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全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柔,是最该被珍藏的小确幸。
来源:小凯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