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滨州市委政法委与滨州中院联合举办“向人民报告——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精品案例讲评会,以典型案件讲评的形式生动诠释了“实干诠释忠诚、担当护航发展”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滨州法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
近日,滨州市委政法委与滨州中院联合举办“向人民报告——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精品案例讲评会,以典型案件讲评的形式生动诠释了“实干诠释忠诚、担当护航发展”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滨州法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
归乡
表演者:经开区法院 刘恒 王圣 文梦宇
【故事梗概】
石珊瑚又被称为造礁珊瑚,是珊瑚中的“建筑大师”,也是海底的“生态基石”。造礁珊瑚对海洋生态系统极其重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上的濒危物种,也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岁月的长河中,石珊瑚建造起鬼斧神工的珊瑚礁,礁石在自然外力下断裂破碎,随着海浪被冲到海滩,这些石珊瑚碎枝就是珊瑚石。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涉买卖珊瑚石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为推动生态有效修复,法院依托环境资源审判智库专家论证,确定“将珊瑚石回撒原生海域”为最优修复方案。经与检察机关、各被告沟通协调,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部分顺利达成和解,各被告承诺将27吨涉案珊瑚石运回案发海滩并实施回撒修复。综合考量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意及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后,检察机关最终撤回了对全案5名被告人的公诉。
调解书生效后,各被告主动履行环境修复义务,2025年3月,经历陆运—海运—陆运,这批漂泊在外的33吨珊瑚石从他们的扣押地——渤海湾,跨越两千六百公里,回到了它们的家乡——南海岸。法院积极联动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琼海市人民法院、海岸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一同监督、见证并参与了这场特殊的“生态归乡”,以恢复原状的形式圆满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开发区法院分别与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琼海市人民法院进行座谈,围绕跨省跨部门联合司法修复工作的经验与挑战,围绕信息共享、联合修复、联动执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实现由“个案联动”向“机制共建”,努力推动海洋保护工作从“单线治理”模式,逐步迈向更为全面、高效的“全域共治”新格局。
【典型意义】
本案例典型之处在于突破了“一判了之”的传统司法模式,面对跨域生态修复的现实难题,未止步于对当事人的惩戒,而是以“原地修复为核心+跨域联动为支撑”的创新路径推进工作,将司法审判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举措更具系统性和实效性。
该案件的办理完整呈现了滨州开发区法院从依托环资智库精准研判修复方案,到联动琼海多部门破解跨域转运难题,再到探索跨省协同共治机制的全链条实践,印证了“保护优先、恢复为主”司法理念的落地成效,坚定了法院以司法力量守护生态的信心与决心,也再次以生动的实践向社会昭示了,生态保护需要司法机关与执法部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方能为绿水青山筑起最坚实的法治屏障,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终将得到实质性纠正与修复。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