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局势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联合国大会现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中国多次点名,引发舆论持续发酵。乌克兰政府发布极具争议的新征兵令,允许60岁以上男性参军。
乌克兰局势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联合国大会现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中国多次点名,引发舆论持续发酵。乌克兰政府发布极具争议的新征兵令,允许60岁以上男性参军。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展现中国一贯的立场和冷静态度。多重事件叠加下,俄乌冲突的现实困局、国际格局的复杂变化、以及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再次在世界舞台上交织碰撞。
联合国大会向来是各国展示外交立场和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的关键场合。9月24日,泽连斯基在大会演讲中四次提及中国。他表示,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已成为持续战争的关键变量,并声称中国保持沉默、未积极劝和,甚至暗指中国“如果不施加压力,局势不会出现转机”。
据路透社、BBC等权威媒体报道,泽连斯基的发言引发现场广泛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在会后强调,必须推动各方更加积极地为和平创造条件。
早些时候,乌克兰议会正式通过总统紧急命令,将征兵年龄上限提升至60岁。此举在国内外引发巨大争议。乌克兰国家广播公司(UA:PBC)调查发现,超过62%的受访民众对“老年征兵”表示担忧,认为政府已无更优解决办法。
乌克兰国防部发布的公告显示,前线部队兵员严重不足。自2023年底以来,乌克兰已多次调整征兵政策,先后将最低服役年龄从27岁下调至25岁,并推行“自愿征兵”制度。近期,首都基辅、哈尔科夫等地频繁出现征兵人员在公共场所拦截适龄男性现象,社会矛盾加剧。
乌克兰国家反腐局(NABU)连续曝光多起征兵舞弊案件。富裕家庭通过贿赂获取虚假健康证明,子女得以规避前线服役。而普通家庭子弟则频繁被征召,前线死亡与负伤数字持续上升。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联盟和美国持续对乌克兰提供巨额军援。尽管如此,欧洲能源市场的现实制约依然突出。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2025年欧盟成员国自俄罗斯进口石油与天然气量同比仅下降19%,远未实现完全“去俄化”。德国、意大利等国多次在能源采购政策上出现分歧,部分成员国不得不在制裁与民生之间艰难权衡。
美国方面,同样展现出摇摆与矛盾。一方面持续加码对俄制裁和对乌援助,另一方面国内对进一步军事介入的支持率持续走低。
乌克兰政府多次将欧洲、美国和无人机技术作为应对俄军的“王牌”。但在长期消耗战中,这些优势迅速被削弱。8月,乌克兰官方数据公布,无人机损耗率已高达47%。由于熟练操作人员不足,部分高端武器装备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俄乌前线局势持续僵持。英国《卫报》分析,乌军在东部和南部战线虽然阻止了俄军大规模推进,但整体战略主动权逐步被削弱,持续的高强度战争,使泽连斯基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
作为战时总统,他既需维持外部援助,又要安抚国内各阶层情绪。2025年9月,乌克兰国家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泽连斯基总体支持率已跌至37%,创下两年来新低。
舆论普遍认为,泽连斯基一方面无法公开谈判停火,避免被贴上“妥协”或“投降”标签;另一方面,持续征兵和战损带来的社会撕裂却在不断加剧。外界普遍关注乌克兰是否会在未来12个月内出现政治转折点,特别是战后重建与权力更迭问题。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向光明磊落。”郭嘉昆强调,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方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有关各方对此是清楚的。
中国外交部2025年9月发布声明,再次强调支持维护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以武力手段解决争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近年来在斡旋地区冲突、推动和平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多家国际主流媒体评价称,中国的态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理性降温”的重要选项。
2025年秋季,俄乌冲突已进入全面消耗阶段。经济、人口、社会结构的持续恶化,使得双方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告称,乌克兰教育、医疗体系受损严重,逾400万儿童生活在冲突影响区域。俄罗斯方面同样面临制裁带来的经济困境。
美国、欧盟与北约不断调整对乌政策,但始终避免直接军事介入,强调“乌克兰自卫”的主导地位。联合国安理会2025年9月例会纪要显示,绝大多数成员国支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分歧,反对局势失控。
乌克兰在国际舆论与现实政策间反复权衡,泽连斯基选择在联合国“点名中国”,是对局势极度焦灼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回应,体现出大国战略的稳健与理性。兵源危机、社会撕裂、盟友援助的有限性,使乌克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全球多极化趋势下,俄乌冲突远未到终局。各方如何在复杂博弈中寻求利益最大化,如何在和平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持续考验每一个相关国家的智慧和定力。国际社会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避免被情绪和误判裹挟,努力为动荡地区争取和平的可能性。
2025年秋,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四提中国,投射出乌克兰的困境与渴望。中国以一贯的冷静和理性回应,展现大国责任担当。乌克兰的“疯狂征兵令”则映射出战争的极限拉扯。全球目光下,复杂的国际博弈还在继续,和平与稳定的曙光依然值得坚定追寻。
参考资料:泽连斯基称中国必须“迫使俄罗斯停止侵略”,中方回应
2025-09-24 16:34·澎湃新闻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