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官你道,哪朝哪代没有皇亲国戚?可像明朝这般,宗室子弟把国家财政吃空、把百姓逼反的,却是少见。话说到了明朝末年,河南地面上闹灾荒,赤地千里,草根树皮都被啃光了,流民们扶老携幼往南逃,饿殍遍地,惨不忍睹。可洛阳城里的福王府,却天天笙歌燕舞,酒肉飘香 —— 那朱常
朱家子孙太能作!抢光好地、喝干国库,把明朝啃到亡国,最后被闯王砍光不冤!
崇祯上吊哭啥?几十万朱家子孙早把大明吃垮了!杀宗室纯属活该!
看官你道,哪朝哪代没有皇亲国戚?可像明朝这般,宗室子弟把国家财政吃空、把百姓逼反的,却是少见。话说到了明朝末年,河南地面上闹灾荒,赤地千里,草根树皮都被啃光了,流民们扶老携幼往南逃,饿殍遍地,惨不忍睹。可洛阳城里的福王府,却天天笙歌燕舞,酒肉飘香 —— 那朱常洵王爷,正搂着姬妾吃着红烧鹿肉,喝着陈年佳酿,全然不管城外百姓的死活。
这事儿不是编的,是实打实的史实。今儿个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这朱明皇室是怎么一步步把好好的大明江山,从根儿上给啃烂的;又是怎么把老百姓逼得揭竿而起,最后让李自成、张献忠这些 “泥腿子”,提着刀把宗室子弟杀得落花流水的。
要说明朝宗室的 “吸血史”,绕不开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位爷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还听张居正的话,搞点改革,后面几十年干脆不上朝,一门心思琢磨怎么给宝贝儿子朱常洵捞好处 —— 这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
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紫禁城的乾清宫里,气氛有点僵。万历皇帝斜靠在龙椅上,手里把玩着一串翡翠珠子,眼神瞟着底下跪着的户部尚书赵世卿。赵世卿头磕得邦邦响,声音带着哭腔:“陛下,万万不可啊!福王就藩洛阳,您要赐他四万顷良田,河南全省的官田加起来才两万多顷,这剩下的,难道要从百姓手里抢吗?”
万历把珠子往桌上一扔,“啪” 的一声,吓得殿里的太监都缩了缩脖子。“抢?什么叫抢?朕的儿子就藩,赐点田地怎么了?河南不够,就从山东、湖广调!朕不管你们怎么弄,四万顷,少一亩都不行!”
赵世卿抬起头,满脸通红,眼泪都快下来了:“陛下!河南这几年旱涝不断,老百姓连自己的地都种不起,您再夺他们的田,这是要逼死人啊!再说,宗室俸禄本来就占了国库大半,再给福王这么多田,以后租税都归了王府,国库更空了,万一北边鞑靼来犯,南边有水灾,朝廷拿什么赈灾、拿什么打仗?”
“打仗?赈灾?” 万历冷笑一声,“那些事有你们这些大臣管,朕只要朕的儿子过得好。” 他挥了挥手,“别在这跪着了,下去办差!要是办不好,你这个户部尚书也别当了!”
赵世卿还想再劝,旁边的司礼监太监冯保赶紧拉了拉他的袖子,小声说:“赵大人,别犟了,陛下心意已决,再劝下去,怕是要掉脑袋的。” 赵世卿叹了口气,慢慢站起来,走出乾清宫的时候,只觉得天旋地转 —— 他知道,这四万顷良田一赐,河南的百姓,算是没活路了。
咱们再说说这福王朱常洵,打小就被万历惯坏了,性子骄纵,贪得无厌。就藩洛阳的时候,万历不仅给了他四万顷良田,还赐了他 “盐引”(卖盐的许可证)和 “茶引”(卖茶的许可证),让他垄断了河南、山东的盐茶生意。这还不够,万历又从国库拨了二十八万两银子,给福王修王府 —— 要知道,当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三四百万两,这一下就花了近十分之一。
洛阳的福王府,修得那叫一个气派。大门前立着两座石狮子,比紫禁城的还高半头;府里的花园里,挖了个大湖,湖里种着荷花,还养了鸳鸯;客厅里的柱子,都裹着金箔,晚上点上蜡烛,晃得人睁不开眼。朱常洵每天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府里养了几百个姬妾,还有上千个仆人,每天要杀十几头猪、几十只鸡,光是酒,一天就要喝掉几十坛。
可就在福王府夜夜笙歌的时候,洛阳城外的百姓,却在过着地狱般的日子。天启七年(1627 年),河南闹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老百姓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吃。有个叫张老三的农民,家里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小儿子才三岁。一天,张老三从山里挖了点野菜回来,刚进门,就看见老婆抱着小儿子哭,大儿子躺在地上,嘴唇发紫,已经没气了。
“娃…… 娃怎么了?” 张老三手里的野菜掉在地上,声音发抖。
老婆哭着说:“饿…… 饿的,他抢了王府管家的一点粮食,被管家的人打死了……”
张老三冲到门口,看着远处福王府的方向,王府的烟囱里冒着烟,隐约能听到里面的丝竹声。他攥紧了拳头,指甲嵌进肉里,鲜血直流。“朱常洵!你这个畜生!你吃的是百姓的肉,喝的是百姓的血!我跟你拼了!” 他抄起一把锄头,就往王府跑,可还没到门口,就被王府的卫兵拦住了,一顿乱棍打晕在地。
等张老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破庙里,身边围着几个流民。一个老头叹着气说:“兄弟,别去送死了,咱们老百姓,命贱啊!那福王是龙子龙孙,咱们怎么斗得过他?”
张老三看着身边饿得面黄肌瘦的流民,看着破庙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心里的恨意像野草一样疯长。他知道,总有一天,老百姓会站起来,把这些吃人的宗室,一个个都杀了。
看官你可知道,明朝的宗室,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的时候,怕子孙后代受苦,就定了个规矩:宗室子弟不用干活,由国家供养,而且爵位世袭,俸禄优厚。朱元璋当时想的是,自己的子孙多了,能帮着镇守四方,保卫朱家江山。可他没料到,这规矩后来变成了明朝的 “催命符”。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宗室子弟也就几十人,俸禄还不算多。可到了明末,宗室子弟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了!这几十万张嘴,天天等着国库喂饭,可不是个小数目。咱们来算笔账:明朝宗室的俸禄,亲王一年一万石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中尉四百石…… 就按几十万宗室里,一半是中尉以上的爵位算,一年光是粮食,就要消耗几千万石。可明朝一年的粮食产量,也就两三亿石,其中还要留一部分给军队、给官员,剩下的给老百姓的,本来就不多,再被宗室拿走几千万石,老百姓能不饿肚子吗?
更要命的是,这些宗室子弟,除了拿俸禄,还疯狂兼并土地。就像咱们前面说的福王,一下子就占了四万顷良田,这些田地里的租税,全归了王府,朝廷一分钱也收不到。除了福王,其他宗室也不闲着:在山西,晋王、代王占了全省一半的土地;在湖广,楚王、岷王占了洞庭湖周围的好田;在山东,鲁王占了胶东半岛的大片良田…… 这些宗室占了田,还不用交赋税,朝廷的税收来源越来越少,只能把赋税都加在老百姓身上。
崇祯元年(1628 年),北京的户部衙门里,一片愁云惨淡。户部尚书毕自严拿着账本,站在崇祯皇帝面前,脸色发白。“陛下,这是去年的财政收支账本,您请看。”
崇祯接过账本,翻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全年收入:白银 320 万两,粮食 2100 万石;全年支出:宗室俸禄白银 180 万两、粮食 1200 万石,军饷白银 250 万两、粮食 800 万石,官员俸禄白银 50 万两、粮食 100 万石……” 崇祯越看越生气,把账本往桌上一摔:“支出比收入还多!这怎么回事?宗室俸禄怎么占了这么多?”
毕自严赶紧跪下:“陛下,现在宗室子弟已经有几十万了,俸禄实在是减不下来啊!而且,各地宗室还在兼并土地,朝廷的税基越来越小,收入自然就少了。今年陕西、山西又闹灾,需要赈灾,北边清军又来犯,需要加饷,可国库实在是没银子了……”
崇祯叹了口气,坐在龙椅上,双手撑着头。他刚登基的时候,还想重振大明,可现在看来,这烂摊子比他想象的还难收拾。“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看着老百姓饿死,看着军队哗变吧?”
毕自严低着头说:“臣只能建议,暂时削减宗室的俸禄,再向士绅阶层加税……”
“削减宗室俸禄?” 崇祯皱起眉头,“那些亲王郡王,能愿意吗?上次朕想让福王出点银子赈灾,他说王府里连喝酒的钱都没了,你信吗?”
毕自严没说话,他知道,宗室和士绅是明朝最有权势的两个集团,想从他们手里要钱,比登天还难。果然,没过多久,山西的晋王、河南的福王就纷纷上书,说 “宗室俸禄乃祖制,不可削减”,还指责毕自严 “离间皇家亲情”。崇祯没办法,只能把加税的担子,又压到了老百姓身上。
这下可好了,老百姓本来就被灾荒和宗室的土地兼并逼得走投无路,现在又要交更多的税,只能卖儿卖女,或者逃荒。陕西的流民最多,天启、崇祯年间,陕西连年大旱,颗粒无收,老百姓吃观音土、吃树皮,甚至出现了 “人吃人” 的惨状。有个叫李自成的陕北农民,本来是驿站的驿卒,后来驿站被裁撤,他没了活路,就跟着舅舅高迎祥,拉起了一支起义军 —— 这就是后来让明朝皇室闻风丧胆的 “闯王”。
咱们再说说这些宗室子弟,除了吸血,还能干啥?大多数都是些酒囊饭袋,只会吃喝玩乐,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比如在武昌的楚王,家里有上百万两银子,可当张献忠的起义军打来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拿出银子犒劳军队,结果武昌城破,楚王被张献忠扔进了长江。还有在济南的德王,起义军打来的时候,他还在府里听戏,结果被起义军活捉,砍了脑袋。
这些宗室子弟,就像一群寄生在明朝身上的吸血虫,把明朝的血吸干了,最后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看官你可能会问,明朝的官员难道就没人管管这些宗室吗?怎么就让他们这么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搜刮民财呢?其实,不是没人管,而是管不了 —— 因为宗室和士绅,早就结成了一张 “利益铁壁”,把朝廷的税收挡在了外面,把所有的负担都推给了老百姓。
明朝的税收制度,本来就有问题。朱元璋定的规矩,宗室、士绅、秀才举人,都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徭役。这就导致,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不用交税;越是没钱没势的老百姓,交的税越多。到了明末,士绅阶层已经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这些土地都不用交税;宗室又占了一大半,也不用交税;剩下的,只有老百姓手里的一点点薄田,却要承担全国的赋税 —— 这不是逼着老百姓造反吗?
咱们举个例子,在江南的苏州,有个叫徐阶的大官,他是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家里占了两万多亩良田,这些田都不用交税。可他隔壁的农民王二,只有三亩薄田,却要交的税,比徐阶两万多亩田的税还多。王二每年种的粮食,一半要交给朝廷,剩下的不够吃,只能靠给徐阶家当佃农,租种徐阶的田,再交一半的租子 —— 你说,王二怎么活?
崇祯三年(1630 年),苏州的税吏又来收税了。王二家里已经没粮食了,只能把仅有的一头耕牛牵出来,想卖给税吏抵税。税吏看了看那头瘦得皮包骨的牛,一脚把它踢倒在地:“就这破牛,也想抵税?告诉你,今天要是交不出税,就把你老婆孩子卖了!”
王二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抱着税吏的腿哭:“官爷,求求您了,这牛是我家唯一的活路,卖了牛,我就种不了田了,一家人都得饿死啊!”
税吏一脚把王二踹开:“饿死?关我屁事!朝廷要收税,你交不出来,就得受罚!” 说着,就指挥手下的人,往王二家里冲,想抢他的老婆孩子。
王二看着税吏的凶神恶煞的样子,看着躲在屋里吓得发抖的老婆孩子,心里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抄起墙角的一把镰刀,大声喊:“狗官!你们再敢抢我的家人,我跟你们拼了!”
税吏没想到王二敢反抗,愣了一下,然后冷笑:“反了你了!给我打!” 手下的人冲上来,把王二按在地上,一顿毒打。王二被打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的时候,还听见税吏说:“把他老婆孩子带走,卖到青楼去,抵税!”
像王二这样的例子,在明末遍地都是。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纷纷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起义军,一开始只有几千人,可不到几年,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为什么?因为老百姓都想跟着李自成,推翻这个吃人的明朝,推翻那些吸血的宗室和士绅。
李自成也很聪明,他提出了 “均田免赋” 的口号,就是说,把宗室和士绅的土地分给老百姓,不用再交赋税。这个口号一喊出来,老百姓都疯了一样跟着他。比如在河南,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洛阳的时候,老百姓纷纷给起义军送粮食、送情报,有的还拿起锄头,跟着起义军一起攻打福王府。
咱们再回到洛阳,崇祯十四年(1641 年)正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把洛阳城围得水泄不通。福王朱常洵这时候才慌了,他跑到城墙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起义军,吓得腿都软了。他对着守城的士兵喊:“你们要是守住了城,我给你们每人一百两银子!”
士兵们听了,都冷笑一声。一个老兵说:“王爷,您府里有的是银子和粮食,可我们这些士兵,已经三天没吃饭了。您要是早把粮食拿出来给我们吃,我们还用得着怕起义军吗?”
朱常洵没办法,只能让人从王府里运出一些粮食,分给士兵。可这时候已经晚了,守城的士兵大多是河南本地人,家里都被宗室和士绅逼得家破人亡,早就对朱常洵恨之入骨。当天晚上,一个士兵偷偷打开了城门,起义军一下子就冲了进来。
朱常洵想从后门逃跑,可刚跑到街上,就被起义军抓住了。李自成看着这个养得肥头大耳的福王,冷笑一声:“朱常洵,你吃了老百姓这么多粮食,今天,也该让老百姓吃你的肉了!”
于是,起义军把朱常洵杀了,还把他的肉和鹿肉一起炖了,叫做 “福禄宴”,分给士兵和老百姓吃。老百姓吃着肉,心里又解气又难过 —— 解气的是,这个吸血的王爷终于死了;难过的是,自己的亲人,早就被饿死、打死了,再也回不来了。
洛阳城破,福王被杀,这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当时就哭了。他不是哭朱常洵,而是哭大明的江山 —— 他知道,福王一死,其他宗室也难逃厄运,而明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可这时候,还有些宗室不知道死到临头,依然在搜刮老百姓。比如在开封的周王,家里有上百万两银子,可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打来的时候,他还是舍不得拿出银子犒劳军队。守城的将领对周王说:“王爷,现在城里的士兵都快饿死了,您要是再不出银子,开封就守不住了!”
周王却摇摇头:“银子是我的命根子,怎么能随便给人?你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将领叹了口气,转身就投靠了李自成。开封城破后,周王被起义军杀了,家里的银子也被分给了老百姓。
就这样,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北上,所到之处,宗室子弟几乎被斩尽杀绝。在西安,秦王被杀;在太原,晋王被杀;在武昌,楚王被杀……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在明末杀了不下十万宗室子弟。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恨他们,起义军也恨他们 —— 这些宗室,是明朝最大的食利阶级,是逼反老百姓的罪魁祸首。
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召集大臣们开会,想让他们拿出银子犒劳军队,可大臣们都说自己没钱。崇祯看着这些平时一个个肥头大耳的大臣,气得浑身发抖:“你们平时贪污受贿,家里藏着几百万两银子,现在国家要亡了,你们却舍不得拿出一分钱!朕真是瞎了眼,养了你们这些白眼狼!”
大臣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崇祯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他回到后宫,先杀了皇后和贵妃,然后又杀了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 —— 他不想让自己的家人,落入起义军手中,落得和福王一样的下场。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他看着远处火光冲天的北京城,听着起义军的呐喊声,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咬破手指,在衣服上写下血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完,崇祯皇帝就上吊自杀了。王承恩也跟着上吊了。统治中国两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就此灭亡。
可崇祯皇帝到死都没明白,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 “诸臣误朕”,而是明朝的制度出了问题 —— 是那几十万吸血的宗室,是那占了全国一半土地的士绅,是那只收老百姓税、不收利益集团税的税收制度,把明朝一步步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看官你看,明朝的灭亡,给咱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一个王朝,如果让食利阶级无限膨胀,让他们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搜刮民财,而把所有的负担都压在老百姓身上,那么这个王朝,迟早会被老百姓推翻。
咱们再回头看看,明朝的宗室制度,本来是朱元璋为了保卫朱家江山而设的,可最后却变成了朱家江山的 “催命符”。这说明什么?说明任何制度,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革,就会变成 “恶政”。朱元璋当年没想到,宗室子弟会发展到几十万,更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贪婪 —— 可后来的皇帝,比如万历、天启,明明看到了问题,却因为 “祖制不可改”,因为自己的私心,不愿意改革,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还有税收制度,明朝的税收,只收老百姓的税,不收宗室和士绅的税,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可历代皇帝,都不敢触动宗室和士绅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王朝的 “统治基础”—— 可他们忘了,老百姓才是王朝的 “根本”。如果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就塌了。
李自成、张献忠杀宗室,虽然手段有点残忍,但这背后,是老百姓积压了几十年的怨恨。就像张老三那样的农民,亲人被宗室逼死,自己被宗室欺负,他们能不恨吗?能不跟着起义军杀宗室吗?
其实,不光是明朝,历史上很多王朝的灭亡,都和食利阶级有关。比如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的冗官冗兵,清朝的贪官污吏,都是食利阶级拖垮财政、逼反百姓的例子。这就像一棵大树,如果树干被蛀空了,再大的风,也能把它吹倒。
现在咱们再想想,明朝末年的那些宗室,如果他们能少贪一点,能把自己的土地和银子拿出来一点,分给老百姓,能让老百姓有口饭吃,那么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还能发展起来吗?崇祯皇帝,还会上吊自杀吗?明朝,还会灭亡吗?
答案肯定是不会。可历史没有如果,明朝还是灭亡了,几十万宗室子弟,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这告诉咱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只有坚决打击食利阶级,才能长治久安。否则,不管你曾经多强大,最后都会被历史抛弃。看官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清华秋实